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科普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科普知识

涂艳礼

夏邑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河南商丘 476400

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包括心脏及血管在内的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变,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以及其他心脏主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在医学系统中属于一个非常庞大的临床疾病概念,其包括了与心脏疾病及血管疾病等各种与之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起病因素通常较为隐匿,发病后进展过程较为缓慢,同时,各种心脏疾病以及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心血管疾病之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在对于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必须从多个方面综合实施全面的疾病治疗及疾病管理。

1.不良后果

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体之中,首先,心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不良后果是会引起患者的胸痛、胸闷感,患者会感到胸口有压迫及紧缩灼痛感,并由胸口向四周蔓延;其次,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供血、供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有: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则、头晕目眩、虚弱乏力、容易疲劳、脸色苍白以及四肢发冷等症状;再者,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栓脱落后进入肺部等内脏,并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肺栓塞,主要临床症状有胸背疼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咳血血痰、意识昏迷以及烦躁不安等;最后,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丧失语言能力等,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肢体虚弱以及浑身麻木等状况,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无法行走或运动,无法把握肢体平衡。

2.发病原因及改善建议

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主要具有两大类,分别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及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病史或自身基因病变,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其他关联性相关疾病引发或者使用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患者最终的发病因素往往都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

2.1家族遗传病史

心血管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之一,如果某个家族成员中具有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并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此外,某些其他家族性遗传病综合征也有能累及到心脏或血管等部位,从而引发患者的心脏及血管部位发生病变,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改善建议:在日常的生活中,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二手烟,在平常的饮食过程中合理控制饮食,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脂摄入量,长期保持健康的体重;此外,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锻炼,锻炼时间通常保持在1.5-2小时之间,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最后,对于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工作及学习节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出现过于劳累或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

2.2患者自身的先天性缺陷

首先,先天性的心脏结构或血管结构局部功能缺陷或引发后天心血管疾病的引发或病变;其次,先天性的血管结构缺陷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血管狭窄等情况;最后,由于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病,导致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病毒对于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造成攻击及破坏,也会使患者的自身组织器官收到病变,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

改善建议:对于心脏结构及血管结构等具有先天性缺陷的人群,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重改善心血管患者的夜间睡眠情况及夜间睡眠质量,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通过睡前泡脚、倾听舒缓音乐、少思少想以及放松身心等措施,提高具有先天性器官缺陷患者的睡眠质量,通过调节睡眠时间,减轻先天性器官缺陷患者的心脏及血管工作压力,预防先天性器官缺陷患者继发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2.3不良的疾病或药物感染

其他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以及由感染所引发的心血管部位炎症或瘢痕、患者接受频率不科学的放化疗、各种慢性肝肾疾病、长期服用某些处方或非处方药物,以及长期服用有可能干扰患者心脏或血管功能的某些保健品或者中草药,会增加患者爆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科学地使用药物,也会导致药物对于人体心脏及血管机能造成影响,影响心脏功能及血管供血功能,从而提升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改善建议:在用药前,需要明确各种药物的作用,在未搞清楚病情及药物作用前,不要盲目地采用多种药物围攻的方式治疗疾病,不要抱着总有一种药物会起效果的心理盲目服用药物;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全面熟习掌握,做到不滥用、错用、多用药物;用药前应详细注意自身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有过敏性的药物更不可忽视;用药应有计划性,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更应在咨询相关医师后进行服用;在用药期间应规范用药,维持身体内的各项指标长期稳定,避免自身各项器官出现大幅度波动,注意一些相关医师的警告症状或不耐受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应考虑立即停药并向相关医师进行咨询。

3.患病后的养护建议

心脏病人的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饮食方面。1.低盐饮食,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需逐渐降低于6g以下,并及控制味精、酱油、耗油、大酱等高钠调味品的添加;2.低脂饮食,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蛋糕、奶酪、半加工食品如腌肉等,注意烹饪方式,少吃火锅、烧烤、川菜等;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可以适当增加饮食中钾元素的摄入,多摄入橘子、柚子、芹菜、胡萝卜等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红豆、蚕豆等豆类食物,还需适当食用糙米、荞麦、玉米、南瓜等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粗粮,以及黑豆、燕麦等植物来源的蛋白质食物;4.每日保证一定量优质蛋白的摄入,瘦肉、鱼肉、虾、鸡蛋、牛奶等。

其次,是运动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方式包括步行、快步走、慢跑、骑车、游泳、太极等。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来判断;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功能比较好,在运动过程中不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心脏功能不全的症状,可以采取快步走、慢跑等运动强度相对高一些的有氧运动,而且运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功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步行、太极等运动强度比较低的有氧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心脏不舒服,应该立刻停止运动,并含服硝酸酯类的药物缓解症状。

最后,是居家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在家监测的指标,包括监测血压、脉搏、指脉氧,观察是否有心悸、胸闷、胸痛、喘息、下肢水肿等情况。观察每日尿量是否减少,体重是否有增加,常备急救药品,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还要观察有没有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