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2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谢春莉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 234200)

摘要: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中职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消耗了教育工作者很多的耐心和精力。笔者试图从“问题学生”的常见表现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究其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

关键词:问题学生;中职;成因分析;转化对策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生在学习动机、生活习惯、素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职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无精打采,课下还“惹事生非”,成为教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一个不太严谨的范畴,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纪律意识淡薄,行为方面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可遵守,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避免日常工作总是围着他们转,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去发现问题苗头,防患于未然,更需要我们深入去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施策。

1 “问题学生”不是“后进生”

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的中职生, 其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往往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容易出现逆反、对抗等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常见的表现有:

1.1 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稳定

在现有的招生政策下,中职生往往经历过中考的失利,还容易因此受到身边人的非议和社会的否定,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的抗拒心理,难以提起兴趣。遇到自己比较喜欢的科目或对任课老师有好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被短暂的点燃,但通常不能坚持下去。在遇到一些小小的批评或挫折后,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表现出患得患失,成绩及其他方面缺乏稳定的表现。

1.2 做事缺乏耐心,自信心不足

很多中职学生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表达和实践,总担心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往往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

1.3 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强

许多的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自己的、眼前的利益看得很重,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还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

1.4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一部分中职生经常表现出不分场合,不考虑个人形象任意而为,情绪起伏大,边界意识淡薄的问题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

1.5 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

由于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00后”的中职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初中生活相比,他们又大多离开父母成为寄宿生,既缺乏安全感又感到无聊。于是一些学生通过玩游戏、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会因此而酿成大错。

2 探究“问题学生”成因

不可否认,探讨任何教育阶段的“问题学生”成因都是十分复杂且不可回避的课题。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单一个体来看,每一位“问题学生”的形成一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只要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多方面去深究单个“问题学生”的成因,再制定相对应转化路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日常工作经验中,笔者总结出完成中职“问题学生”成因的探究几个常见的方向:

首先,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往往是中职“问题学生”成因的根源。中职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已经渐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心理不成熟,依然比较脆弱,在遇到成绩差或其他挫折之后,容易对自己自暴自弃。

其次,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两个方面。从家庭结构看,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在“问题学生”的比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父母亲感情不和,当着孩子面吵架或者打架,使得孩子感觉不到家庭温暖,或者由于缺乏得当的管教,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步入中职学校之后,逃课、违纪的事情自然很寻常。从家庭教养方式看,幼年时过于严厉和于骄纵的家庭环境,都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怪癖,情绪不稳定,甚至走极端。长期留守,隔代抚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最后,社会因素及学校教育的不当的影响。很多学生由于小学、初中时期校风建设不到位,加之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另外,现在的很多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早,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中职生来讲,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沉迷网络,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

3 因材施教,转化“问题学生”

3.1 信任为先,尊重差异

人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热情向上的青少年尤其如此。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在同学们眼里应该“与之划清界线”,老师心目中,他们是“害群之马”,对他们严加防范,以防扰乱群体。对这些“问题学生”歧视、冷漠与标签化,都有可能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隔起一道道心灵的屏障,只会使他们的自尊、情感受到压抑,表现日趋下滑。        

丧失了自信和尊严的人,通常也就放弃了对自己品格的要求,丧失了追求美好事物的追求。再优秀的班集体,也不可能只有好的学生而没有所谓的“问题学生”,况且,评价好坏的标准也不能是服从管理和分数成绩。所以教师不仅要爱“金凤凰”,而且要更爱“丑小鸭”。教师要做到信任、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过失与不足,用期待的心灵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就。

3.2 德育为本,关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师生间良性的情感交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帮助他们排遣心理症结。教师有了“博爱”的胸怀,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往往会事半功倍,化解“问题”于无形,转化“问题学生”自然会水到渠成。

3.3 家校协同,共促共育

2022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立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将家庭教育由以前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和义务。教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家庭档案,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帮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3.4 分层教学,不拘一格

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入校后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别,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水平也都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仍以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来传授知识,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度量每一个学生,自然会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抵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类别、平时表现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个体的学习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预见“问题学生”“症状”的多样性和反复性,采用灵活多样的的教育教学技巧,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帮助他们走出误区,成就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鲁川,龚翌琦,高成序.“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现代教学,2019(3):53-59.

[2]陈双喜.我国“问题学生”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3):4-10.

[3]李小琪.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初探[J].新课程(教师版),2016(2):180-181.

[3]陈世鹏.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小议[J].文献资料,2019(2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