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会诊二三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2
/ 1

病理会诊二三事

李江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河南郑州 450052

病理检查是临床活动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检查项目之一,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病理检查时,常常由于当地病理技术水平或病理医师经验的限制而出现不确定或疑难的病例,此时就需要病理会诊了。在患者就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需要病理会诊的经历,患者或者家属一般对病理检查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参加病理会诊了,往往是一头雾水,到处奔波,却仍无功而返。临床会诊大家一般都不陌生,实际上,病理会诊和其他的临床会诊稍有区别,临床会诊一般是要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协助诊断和治疗,而病理会诊的目的经常是确认病理诊断结果或进一步诊断。

是否需要病理会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医疗水平,如果患者在大型的三甲医院就诊,一般不需要会诊,即使出现疑难的病例,也可以实现院内或科内会诊,即病理科内的各专业病理专家对某一病例进行的协商诊断,患者一般不需特殊的操作。但大部分情况是下级医院到上级医院由于病例疑难或不确定而来会诊。那么,病理会诊需要办理哪些手续、携带哪些东西呢?首先,患者本人的身份证是必须的,一般患者本人不能亲自前来,需要患者家属过来,因此部分单位还要求有患者的授权书。其次,患者或亲属需要到病理报告原发放单位申请借阅患者的病理切片和蜡块,如果这两样都能带上的话最好了,这样可以节省会诊时间和经费;大部分医疗机构明确规定,借阅患者的病理保存资料需要付押金,待会诊结束后返还给本人,因此在会诊期间需要妥善保管好这些切片和蜡块,以免造成损失;有些单位并不完全提供这两样材料,但一般会提供“白片”,即未染色或未进行其他特殊检查的组织玻片,切白片同样需要有申请单,一般由患者提出申请,下级单位病理科开具并盖上公章有效;白片可用于进一步诊断时使用,但较原来的切片或蜡块,诊断实用性较弱;同时要注意,白片需要用粘附性载玻片收片,否则不能用于以后的辅助病理检验。最后,要带上患者病理报告的原件,有的单位也认可病理报告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甚或拍照都可以,给病人就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要提前咨询好,以免白跑一趟。准备好这些东西就可以到上级医院会诊了。

到达上级医院的会诊场所后,需要办理会诊手续,一般包括基本信息登记,核对病理报告、切片和蜡块等一般流程,时间不会太长。病理会诊和门诊就诊一样,都需要挂号,病理会诊还有一项收费即会诊费,要较一般的临床会诊和诊察费用略高。办理好这些,就需要耐心的等待了。病理资料齐全的会诊,一般1天就可以拿到结果了;但多数情况下,病理资料需要重新处理,包括蜡块的重包埋、切片重切等,而进一步做辅助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等)的会诊需时就比较长了,一般为3-7天。因此会诊报告的发放,同样要有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

经过上级医院的会诊后,基本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病理结果很明确,无需再会诊,可以依据病理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了;但仍有一些疑难病例,上级医院的病理专家由于病理资料的缺失或意见不一致,需要省内甚至省外的会诊。省内专家会诊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点,本省内各医院的病理专家们对某疑难病例的协商诊断,需要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由原单位或会诊单位建议提出,操作流程亦不复杂,约需时3天。省外会诊一般是到外省(病理技术和诊断水平更高的地区)参加会诊,基本流程可以参照下级单位到上级单位会诊程序执行。

另有一种会诊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会诊-远程病理会诊,这种情况下,患者或家属不需要携带任何资料即可以实现在上级医院的会诊,原单位只需要将病理检验的各种切片或结果扫描后上传,会诊单位即可以在终端对该病例进行会诊,为病人的诊断治疗节约了大量时间。远程病理会诊方兴未艾,但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远没有解决,例如不同级别医疗单位之间病理结果的认可程度、远程病理会诊的法理地位、收费执行标准问题等。事实上,现在的院际、国际之间的远程病理会诊仅限于病理诊断方面的合作交流,大量的互联网模式下的病理会诊并未真正实现。尽管这样,远程病理会诊仍有较一般会诊的诸多优势,在医疗卫生行政机构的疏理下,攻克影响远程病理会诊流程上的种种障碍,未来或许会成为病理会诊的主流方向。

近年来随着病理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病理学诊断疾病的工具手段日趋完备,从单纯的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的结构形态异常,到分子水平诊断基因的缺失、扩增和突变,病理医师对疾病的认识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对多种疾病诊断的一致共识。但受限于病理专家对某种疾病认识的不同,尤其是面对一些疑难、罕见的病例时,无论经过多少次会诊,仍无法确诊,都有可能会出现会诊结果意见不一的现象,这就给临床医生造成很大的困惑。此时,临床医师需要和病理医师加强合作交流,并结合患者的主要症状、影像表现、生化结果等综合研判病情,并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病理会诊通过征求更多专家的意见,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质量,为疾病的的最终确诊提供了依据,同时增强了临床医师治疗的信心,使对疾病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为患者的治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