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研究综述及苏皖边区相关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9
/ 3

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研究综述及苏皖边区相关研究现状

宋渠江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摘  要:近年来,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择要介绍了此项研究的概况,并对所涉及卫生制度建设、卫生防疫、卫生宣传教育、卫生保健、军队支持地方医疗、医药科技、中西医融合、医学教育、综合研究、其他问题等10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皖边区医疗卫生史研究现状及可挖掘之处。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  苏皖边区  医疗卫生 

(本论文为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系列成果之一,该项目名称为:苏皖边区医疗卫生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18SJA2005。)

作者简介:宋渠江,男,19824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医学史等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研究概况

医疗卫生史研究渐成热点,学界多有研究,成果丰硕,不乏精品出现,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研究,也突破了很长时间主要集中于战争、政治、经济内容,向更广范围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医疗卫生史进入了人们的眼帘。据笔者主要从中国知网搜集整理统计,近年来,对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展开专题研究的专著有3部,硕博论文有15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40余篇。笔者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研读,试着综述如下。

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涉及陕甘宁的论文最多,而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史的研究还很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均有涉及。有全面的宏观研究,也有针对一个根据地具体的医疗卫生问题的微观研究。有关硕博论文,往往可以就一个医疗社会问题进行由点到面的深入研究,3部专著则更为深入。田刚在2011年出版的《人民卫生事业的奠基》一书里介绍了中共卫生事业的初期建立,阐述了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鄂豫皖革命根据的运行和发展;其在2017年出版的《20世纪30年代苏区卫生防疫研究》一书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旨在说明,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真正包容社会全体成员、致力于广大工农群众生命健康的人民卫生防疫事业,奠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全书按照各个革命根据地(苏区)的发展脉络,从卫生行政管理、医疗机构建设、药品器材的筹措、军民卫生防疫运动的开展、医学教育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历史回顾。刘春梅主编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研究》系统研究抗战时期中共的卫生思想、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并对当时的医疗工作、公共卫生工作、医药工作、医学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卫生工作实践,总结利弊得失,提炼经验教训。除此之外,刘义程的《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1927-1937)》、岳谦厚的《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女性婚姻问题研究》、高凤林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党群关系口述史》,则在书中部分阐述了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妇女生育卫生、妇婴身心保健等问题;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出版的《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收录了不少有关医疗卫生的珍贵史料,2016年出版的《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代表的报告》,描述了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条件、伤员状况等,同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少研究根据地科学技术、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的论文中,对医疗卫生情况也有部分论及。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医疗卫生史主要研究的问题

公开发表的有关根据地医疗卫生史的学术论文,主要研究了卫生制度建设、卫生防疫等10大问题。

(一)卫生制度建设

根据地卫生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卫生立法、卫生体系建设等。

温金童《论陕甘宁边区的卫生立法》、彭宝珍的《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法规及作用》、张佺仁的《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事业建设的法制保障》均阐明了陕甘宁边区卫生立法涉及领域广泛,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阐明了卫生立法工作是集聚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内在要求,在保证凝聚抗战力量的同时,逐步改善了边区卫生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郑志峰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研究》对根据地的卫生制度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根据地医疗卫生制度的设立,选择性多于必然性,动员性多于经济理性。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卫生制度的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革命战争,同时也应兼顾根据地群众的需要。群众卫生状况的改善有赖于根据地政权卫生工作的建章立制,卫生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群众的鼎力支持。

张瑞静的《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及其完善》指出,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是革命性的,边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实行的是军民合一的体制,这是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一大重要特征。刘轶强的《革命与医疗——太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指出,中共建立的医疗体系是“生产支前”工作的重要保证和根据地赢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医疗卫生体系。

(二)卫生防疫

     邵丹丹的《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及防治》、刘轶强《浅析太行根据地疫病与医疗卫生状况》、王晋林的《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成效》阐述了根据地针对当时经济条件落后以及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药品缺乏,人民愚昧无知,战士、群众死亡率极高等情况,是如何实现防范疾病流行的。成永亮的《太岳根据地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初创》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还原了革命战争环境中当地医疗卫生防疫体现的初步形成过程。除了以上几篇,研究疾病防疫的文章还有陈松友、杜君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防治工作》,王元周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疫病流行与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展开》,张美莹等的《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疾病流行原因及措施探析》,冯萱的《抗日根据地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刍议》等。

(三)卫生宣传教育

     革命根据地多为偏僻落后的地区,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很低,卫生健康知识更是缺乏,因此,对广大群众进行卫生宣传与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范文韬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宣传与教育研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共在根据地长期的卫生宣传与教育,普遍提高了军民的卫生观念,改变了不良的卫生习惯,破除了迷信。高杨阳、田亮的《抗战时期陕甘宁妇女卫生教育对群众动员的关系研究》指出中共对妇女卫生教育与医疗改革采取的举措多种多样,包括开展冬学运动、开展医疗队下乡诊治活动等。王进等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卫生冬学》,就对通过冬学向妇女宣传卫生知识作了详细的阐述。魏彩苹的《从民生视角看延安时期的群众卫生宣传教育》,视角新颖,其提炼出来的“四个结合”(改善边区医疗卫生条件同抗战结合起来,学文化和学卫生知识、改变不良习惯结合起来,医疗实践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卫生教育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四)卫生保健

根据地时期的卫生保健问题主要涉及两类人:一是干部保健,二是妇幼保健。崔兰平的《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卫生保健工作》主要阐明了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妇女卫生与保健工作非常重视,以及妇女卫生与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妇女经期、孕期和产期的卫生与保健,治疗妇女疾病等;王晋林的《陕甘宁边区卫生建设事业的妇幼保健》一文,则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婴幼儿,解放前高企的婴幼儿死亡率,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这种保健,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张雪梅、盛开放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工作述略》阐述了干部保健工作的来历、初创、发展以及历史意义。

(五)军队支持地方医疗

吴云峰、方春生的《论新四军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阐述了新四军积极支持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为群众施诊施药,建立地方医疗机构,动员民间中西医,培养群众卫生习惯,培训地方医疗人员,措施的推行意义重大,增强了军民鱼水情,也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胡孔发的《论新四军与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与上文观点相似,不赘述。

(六)中西医融合

在早在民国初期就爆发的中西医争论(废除中医等问题)一直难分胜负的背景下,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中西医合作。朱鸿召的《延安“中西医合作”运动始末》这篇近乎记叙文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中西医合作是如何成为中共领导边区群众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原则的,“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金童的《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中西医合作》则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起始于延安时期的“中西医合作运动”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走中西结合的卫生工作之路,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者无疑是非常赞赏这条路径的,因为在新世纪的当下,中西医存废之争仍然未熄,这篇文章给出了历史的解读,对现实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方亮的《岐黄文化与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阐述了岐黄医药文化在促进边区中医的普及和中药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是对上述观点更为丰满的补充。米丽近的《1946-1949年太行革命根据地中医改造的研究》、范俊辉的《“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历史形成过程试析》探讨了根据地中西医冲突以及融合的过程,对“团结中西医”方针形成源头,进行了厘清。

(七)医学教育

王晋林、折惠兰的《延安时期的卫生职业教育及其作用》主要论述了延安时期卫生职业教育的开展背景、方针与培养目标、学制和课程内容及产生的重要作用,是一篇根据地医学教育的初步探索之作。《略述日本侵华时期的我国医学教育》《革命根据地医学教育述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学教育发展与启示》等论文对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医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要式的介绍。

(八)医药科技

    王斐的硕士论文《抗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科技》是为数不多研究根据地医药卫生科研的文章,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文章分析了抗战前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科技落后原因、抗战时期边区医药卫生科技政策与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绩。

(九)综合研究

对根据地医疗卫生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多为硕博论文,朱赞美的《陕甘宁边区公共卫生事业研究》指出,群众性、阶段性、战时性、低水平、临时性是边区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特点。闵建颍的《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对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研究最为全面的一篇博士论文,涵盖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红色医疗”这个概念,认为这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财富。钞蕊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卫生研究》把镜头对准了更为广袤的乡村,研究更为微观,实际上是温金童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研究的继续细化。侯永乐的《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研究》、王天丹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研究》、杨豪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研究》、曹雪峰的《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探析》、郝平的《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建设与改造》、张瑞静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苑书耸的《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张旭辉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研究》、魏彩苹的《从民生视角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等均是综合研究,研究的内容基本相似,故不再赘评。

(十)其他

王天丹《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阐明了边区医疗机构的重要属性——公益性,对当今的医疗体制改革(转企倾向、严重商业化倾向)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王胜军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籍医生研究》,充分肯定了医疗卫生援助对新中国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外籍医生功不可没。胡悦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开发利用卫生资源情况研究》,角度新颖,对军事医学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黄钰的《延安精神与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试图说明延安精神对边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这种精神力量未免显得太牵强。卫生思想是卫生工作的魂,尹俊芳的《延安时期的卫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微》把卫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的方针、走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发展道路、确立卫生人才培养标准。《竹沟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述论》以曾经被誉为“小延安”的确山县竹沟镇为研究对象,阐述更为细致,小切口反映大问题。

总之,近年来,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成果可谓丰硕,但通过分析,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的各根据地基本都涉及了,有广度,但深度不够,框架和内容模仿的痕迹较重,缺乏创新,缺乏理论的高度。第二,从事这项研究的多为出身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他们擅长历史描述,但存在医学知识缺少的短板,这就造成对一些专业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第三,医药科技研究还很薄弱,整个根据地时期的医疗史卫生史研究,还缺乏一些大部头的著作,研究过于微观和碎片化,视野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角度也比较单一。

三、苏皖边区医疗卫生史研究现状

苏皖边区政府较之其他根据地,存在时间较短,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11月,仅为两年,因此,相关研究也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运行、经济建设、教育、妇女运动等方面,医疗卫生史极少有人研究,仅发现一篇发表于2020年9月的论文《1946年苏皖边区的霍乱流行与防治》,算是对近年疫情的一种呼应。

边区的性质决定了苏皖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实际上是建立在军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基础之上的。那就是,新四军积极支持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为群众施诊施药,建立地方医疗机构,协助地方推行卫生防疫运动,培训地方医疗人员等,形成了边区军民协同的医疗卫生体系,彰显了地方特色,促进了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密切了军民关系。

在已出版的书籍中,主要可以看到苏皖边区当时的医政建设情况、疫病防控情况以及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类学校建设发展情况。《淮阴市卫生志》《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苏皖边区史略》《苏皖边区画史(1937-1949)》等都有较为详实的记录。

当时的医疗机构有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仁慈医院、淮阴市立大众医院、淮海医院、苏皖边区干部疗养所、苏皖边区政府卫生处门诊部等六所。其中,仁慈医院就是今天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医疗卫生类学校有华中军医学校、华中医科学校、华中军区医务职业学校等三所。

整体来看,苏皖边区医疗卫生史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蜻蜓点水,还需要继续挖掘档案等更多资料,加深扩展其研究。

参考文献:

  1. 《淮阴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市卫生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2. 《苏皖边区史略》编纂委员会:《苏皖边区史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 许春燕等:《1946年苏皖边区的霍乱流行与防治》,中华医史杂志,2020年9月28日
  4. 王广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学教育发展与启示》,医学与社会,2014年7月(第27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