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舌象与口腔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浅析中医舌象与口腔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刘旭照1,苑微微2,李佳俊3,隋智林1,石晓龙1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河北邯郸,056000;3.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舌苔菌群作为口腔微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在舌象发生变化时,口腔菌群亦随之变化。中医舌象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是舌色、舌形、苔色与苔质综合体现,是中医四诊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对不同舌象菌群结构的研究各有千秋,相关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或特点)与疾病具有相关性,从而以期依据舌苔菌群的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寻求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其具体机制仍亟待研究并明确。

关键词:中医舌象;口腔菌群;综述。

望诊是中医诊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舌诊在望诊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舌象的具体描述即是舌诊的确切体现。目前中医舌象与舌苔菌群相关性研究倍受学术界推崇。以期,以舌苔菌群变化为依据,对病症的诊断起到主导作用,使得中医诊疗方法由宏观、主观走向微观、客观。

1 中医舌诊对舌象的具体划分。

1.1 正常舌象的表现

在诊治过程中,识别病理性舌象固然重要,但首要的是辨别正常人的舌象,正常人的舌象一般多见于淡红舌,薄白苔。具体来讲,舌体颜色为淡红色,大小适中,并且舌体比较柔软、灵活,伸缩自如。此外,舌苔为胃气蒸发而生成,也可以说是胃气之余,五脏六腑皆跟胃有关系,舌面上附着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即是舌苔。在正常的诊疗过程中,对疾病的判断常常依据舌苔的变化,来作为疾病转归的佐证,亦是作为调整药味加减的重要依据。可见准确辨别舌象在日常诊疗中尤为重要。

1.2 影响舌象的因素

无论人体的内环境还是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舌象,原因繁杂频多,具体如下:

(1)机体年龄因素以及性别因素  影响舌象变化诸多因素之中,生理性变异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年龄因素尤为重要。淡嫩舌,少苔易剥落多见于儿童,而暗红舌少苔却常见于老年人;此外,女性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在月经期内常可见舌体或舌尖边偏红,点刺增大、增多,周期过后舌色舌质恢复如常。

(2)先天因素及体质因素  体型偏肥偏胖者,常多见胖淡舌,而体型偏瘦者,则瘦红舌较为多见;地图舌、齿痕舌、裂纹舌等属于先天因素引起的,则无特殊诊断意义。

(3)季节因素及地域环境因素  季节不同,舌质、舌色以及舌苔的特点均有所不同。舌色淡红,舌苔偏厚多见于夏季,苔质偏薄偏干多见于秋季,冬季则多见湿润舌;然而,地域因素亦是影响舌象的重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偏湿热,西北或东北地区相对偏寒偏燥,舌象也会随之相应变化。

另外,舌诊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较为直观的了解病情变化,甚至在自觉症状出现之前就所反映,因此,全面细致的观察舌象变化,是明确诊断的必备条件。《医门棒喝》如是说:“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即是此意。

1.3 舌象的划分

参照《中医诊断学》[1]的舌诊标准对舌象的划分,如下: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等;舌形,即是舌体的形状:分为老嫩、胖瘦、齿痕、裂纹、点刺等;苔色:包括白、黄、灰黑;苔质:包括厚、腻、滑、剥等。

2 舌苔菌群的形成

舌苔主要是舌背面附着的苔状物,其颜色及薄厚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其具体物质组成品类繁多。侯亮[2]在舌苔脱落细胞学研究进展中曾这样提到,形成舌苔的丝状乳头正是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和固有膜组成。赵洁等[3]这样提到,舌苔物质大致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

3 舌象与舌苔菌群

蒋海洋等[4],滑苔与蓝细菌、绿弯菌门、螺旋菌门呈正相关,发现腻苔与绿弯菌门、蓝细菌和酸杆菌门呈正相关;齐城成等[5]利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生理黄腻苔、病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等3组舌苔样本菌群结构的不同,得出放线菌、变形菌、韦荣氏菌、奈瑟氏菌和嗜血杆菌与黄腻苔的形成有关;吕军影等[6]发现,黄腻苔在细菌总数、真菌例数及种类、革兰阳性小球菌和微球菌方面多于薄白苔;朱莲娜等[7]对湿热证舌苔菌群总量及种类分析发现,黄腻苔在细菌、真菌总数及种类方面明显高于薄白苔;成颖等[8]利用菌群相关性网络分析舌苔菌群的共生关系,发现白黄苔间优势菌群呈负相关,这些菌群可能为“白苔主寒证,黄苔主热证”的物质基础;成颖等[9]发现新发胃癌患者,黄苔慢生根瘤菌科和代尔夫特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白苔;郭嘉璇等[10]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研究发现,这类人群易表现为薄黄苔或者厚黄苔;王冰等[11]分析得出相应疾病的黄厚腻苔组与正常人的薄白苔相比,舌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的多样性均明显增高。

诸多的舌象特征反应出不同的舌苔菌群结构,不同的病症变化,在舌苔方面亦有所变化。根据舌象与舌苔菌群结构关联性,深挖中医诊疗精髓,使得舌象观察由宏观转为微观,由主观转为客观的具体体现。

4 讨论

长期以来,中医诊法偏于宏观性、主观性,在量化方面有所欠缺,结合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逐渐趋于微观化、客观化,正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然而,菌群结构的变化影响器官功能的假说倍受学术界热议,当前舌苔菌群的研究亦是热点,尤其结合舌象变化后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性科研成果,直接推动了传统医学量化的进程。同时,最为明显的是舌象与菌群之间关系的变化,更能精准的细致的将中医诊疗量化,深挖中医经典,用现代的医疗技术手段来诠释传统医学精髓。当前舌苔菌群研究倍受学术界推崇,这种研究方式更直观的将舌苔物质基础微观化、量化。据多种研究显示,舌苔菌群可反应不同病证的特征,为病情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客观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72-82.

[2]侯亮.舌苔脱落细胞学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3,24(1):58-61.

[3]赵洁,李福凤,钱鹏.舌苔生物信息研究方法与技术概况[J].中医杂志,2011,52(7):612-615.

[4]蒋海洋,王慧雯,李莉,李娜,郭春荣,董璐,孙祝美.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中医舌象与舌苔菌群的关联性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09):3050-3055.

[5]齐城成,李伟,丁成华,等.黄腻苔舌面菌群门与属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55-3458.

[6]吕军影,黄李平,阙铁生,等.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 4):487-488.

[7]朱莲娜,黄李平,吕军影,等.微生态学方法在湿热证舌苔微生物群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9,31(4):480-482.

[8]成颖,吴娟,章聪,等.新发胃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404-408.

[9]成颖,吴娟,章聪,等.新发胃癌患者舌苔类型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404-408.

[10]郭嘉璇,肖颖,王文举,等.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菌群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9,60(7):587-591.

[11]王冰,丁璐,关徐涛,等.食管癌黄厚腻苔与舌苔微生态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