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手术室护理路径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手术室护理路径的应用

戴广萍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手术室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 对观察组行手术室护理路径模式,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基础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患者治疗中采用手术室护理路径,能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护理路径宫腔镜

子宫肌瘤是临床中的常见妇科类疾病,其危害性与死亡率都不高。大多数患者症状均不明显,都是通过检查才发现,故该病的临床发病率低于实际发病率。其中部分患者会伴随下腹坠胀、腹部肿块、经期延长疼痛的症状。子宫肌瘤按照其发病部位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子宫颈肌瘤与子宫体肌瘤,大部分患者罹患子宫肌瘤的概率较大,其具体发病诱因尚不明确[1]。有临床研究者认为,该病与体内激素、遗传基因及干细胞突变有相关联系。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72例,使用硬币分组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9例,均为女性。 对照组患者中,子宫肌瘤病史1~12年,平均(5.1±0.98)年;年龄23~48岁,平均(34.2±4.4)岁。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 病史1~13年,平均(4.9±0.4)年;年龄 22~47岁,平均(36.0±4.1)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接受基础妇科手术护理;对观察组行手术室护理路径,具体内容有(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所用的医疗器械、物品进行严格检查,与其他医护人员探讨如何配合医生及麻醉师观察患者病情。将护理内容作为横坐标,时间作为纵坐标,按照横纵坐标将每项护理措施及术中注意事项做好标注。在手术上的最醒目位置贴好已做好的护理路径表,术中按照路径表依次操作;提前调节好手术室湿度、温度,将病房彻底消毒,检查手术所用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当天在手术室门口以饱满的态度迎接患者,在确认患者信息后才能将患者推进手术室。术前及时提醒医生将进水管的空气及消毒液排空。术中向宫腔高压注入膨宫液建立手术视野,并密切观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率等;注意做好保温措施,避免出现低温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与每一环节护理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无序分类资料以(±s)、%表示,t、检验;组间对比以P=0.05为界值,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含义。

2结果

2.1 护理质量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 1 两组对各项护理质量的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针对性护理质量

操作前准备 工作质量

操作中准备工作质量

整体护理程序衔接质量

对照组

36

78.72±3.45

78.72±3.45

68.75±2.45

78.12±3.68

观察组

36

91.36±3.78

91.36±3.78

93.45±1.84

90.23±2.36

t

-

14.819

14.819

48.368

16.62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1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数据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36

23.25±6.23

18.25±3.25

3.6±0.2

观察组

36

41.14±8.89

27.12±3.58

5.9±1.6

t

-

9.888

11.007

8.558

P

-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子宫肌瘤疾病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肌瘤呈白色,有包膜,与周围正常子宫组织明显分离。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进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在诸多因素的作用,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该病发生率在30%左右[2]。情况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开腹治疗,但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大,其特点为风险大、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患者有明显痛感。若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还会导致伤口感染,造成多种并发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是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其优势在于在手术时医生可通过宫腔镜直观地看到病变情况,无需开腹,直接由手术器械操作。有临床研究表明,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行手术室有效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

[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操作前准备工作质量、操作中准备工作质量、针对性护理 质量及整体护理程 序衔接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中行手术室护理路径,能提高护理质量。术前相关人员做好重组准备,如给手术室消毒、调节温度湿度,改善了操作前准备工作质量;术前制作护理路径表,提高了术中手术程序的衔接。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表明手术室护理路径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表严格操作,并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使手术有序不紊地进行,避免了手术差错,间接的改善了患者的术中各项情况。

综上所述,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中采用手术室护理路径,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对缩短手术时间有帮助,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广庭. 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86):98-99.

[2] 李轶. 探析宫腔镜手术治疗不同类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0):71-71,79.

[3] 俞建国,曹俏玮,杨日辉,等. 经胸超声心动图持续监测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J]. 重庆医学,2020,49(2):231-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