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吴炜娟

玉山黄家驷医院(玉山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江西玉山 334700

摘要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据患者根除率将其分为根除组(25例)和未根除组(15例),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4月~2022年6月期间,观察并分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不同时间段随病情变化的情况;结果通过研究后发现,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13~26天以及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病情程度为中度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在6~70天与未根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情程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转。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育不良,以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高于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阻止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否能逆转肠上皮化生仍然没有定论。肠上皮化生的逆转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期间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的点,超过这个点很难逆转。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为临床上是否有必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及其根除时机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据患者根除率将其分为根除组(25例)和未根除组(15例),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4月~2022年6月期间,根除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为(60.11±6.48)岁,未根除组,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为(61.23±6.89)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判定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1999-2007年使用快速尿素酶试验,2008-2009年使用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测定。(2) 根除幽门螺杆菌标准:根据自愿原则,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结果被三个结果之一所证实:阴性尿素呼气试验、阴性13C尿素呼气试验和阴性快速尿素酶试验。根除幽门螺杆菌组的患者在根除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检测为幽门螺杆菌阴性,随访期间幽门螺杆菌持续阴性,如有复燃、根除失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不能确定者不列为观察对象;幽门螺旋杆菌未根除组为随访期间幽门螺旋杆菌持续阳性。

肠上皮化生判定参考标准:轻度:肠上皮化生面积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以下;中度:肠源性区域占据腺体和表面总上皮区域1/3至2/3;严重:肠源性区域占腺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由1名病理学家在所有病理切片上对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所述病理学家对患者状况不知情并且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治疗。肠上皮化生的逆转是指肠上皮化生的消失或肠上皮化生等级降低1至2级。

1.4统计学方法

本项目的测量数据(t)和计算资源(X²)均采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SPSS22.0版本)数据分析,测量资料显示为(X±s)、计算资料显示为(n,%),当(P<0.05)时,有一定统计分析价值。

  1. 结果

2.1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变化

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13~26天以及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体见表1

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6~12天

13~36天

37~70天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根除组

25

15

7

3

17

6

2

18

6

1

未根除组

15

8

4

3

7

5

3

6

5

4

x2

0.216

8.017

14.221

P

1.157

0.000

0.000

2.2病情程度为中度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变化

病情程度为中度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体见表2

病情程度为中度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6~12天

13~36天

37~70天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根除组

25

8

15

2

6

18

1

6

16

3

未根除组

15

4

9

2

1

10

4

2

11

2

x2

0.732

0.283

8.332

P

1.095

0.075

0.000

2.3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

肠上皮化生的变化

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在6~70天与未根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6~12天

13~36天

37~70天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根除组

25

10

4

11

7

5

13

8

3

14

未根除组

15

4

2

9

3

2

10

5

2

8

x2

0.675

0.534

0.887

P

1.639

1.224

1.365

  1. 讨论

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幽门螺旋杆菌菌株抗原可产生液泡变性毒素和CagA产物,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细菌粘附素粘附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释放大量有毒产物,使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在这个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中,胃粘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慢性演变。因此,密切随访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患者,阻断其病变发展,对胃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根除治疗可以减轻和逆转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为治疗和预防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提供途径。其机制可能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炎症的消退有关,因为在活动性胃炎中,嗜中性粒细胞主要浸润腺体颈部(胃上皮干细胞所在的地方)及其周围,而炎症的消退意味着消除对胃上皮干细胞的刺激减少了肠化生细胞转化和进一步增殖的机会。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研究后发现,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13~26天以及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病情程度为中度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在6~70天与未根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病情程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逆转。

参考文献:

[1] 喻青,颜美珠,高振军,沈曼茹.伴有肠上皮化生的不同胃黏膜病变中COX-2与NF-κB p65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20,13(2):117-122

[2] 章燕红,韩丰,冀子中,鉏莉,陶春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2,22(5):415-418

[3] 钟婵, 张涛, 黄李冰雪,等. 清热化湿方对MNU联合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组织中TNF-α,IL-8及TLR-4水平的影响[J]. 中成药, 2020, 042(005):1339-1343.

[4] 吴秀花, 陈贞敏, 吴秀丽,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IgA肾病患者24 h-UP,mAlb,BLD,IgA1及肾脏生存率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 30(16):4.

[5] 高慧涛.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镜下分型及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血清胃功能状态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