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以重庆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以重庆市为例

毛俊杰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400000

摘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解读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并以重庆市为例,总结归纳了探索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 高质量 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规划体系的基础环节,其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权威性不断增强,应对资源约束的空间治理作用也将更为有效[[1]]。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布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认识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时代新发展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过去关注规模、速度向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的重心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求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赋予国土空间规划的新使命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更加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要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三)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的活动的基本依据。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应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应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应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以党中央战略定位为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201918号)强调,国土空间规划要体现战略性,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对空间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步入新时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央对重庆发展寄于厚望。《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始终紧扣总书记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区位、生态、产业和体制优势,确定发展定位、目标和职能,构建实现城市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全域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二)以自然资源本底为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18号文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要提高科学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立足重庆市独特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谋划主体功能定位,推动优势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夯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揽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对国之大者

心中有数,着眼于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来权衡利弊得失,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还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等。《规划》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更加强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依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确定空间发展策略,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

(四)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载体和具体形式,加快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成为当前人的城镇化人的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规划》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优化人口、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构建街道公共服务圈社区生活服务圈,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塑造特色风貌,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规划》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探索实践资源环境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严守生态、粮食、能源资源、文化等安全底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增存并举、用好流量、弹性留白;践行两山论,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 范晨璟,周玲玲. 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规划工具箱及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场景〔J〕上海城市规划,2021(6):1

[2]龙颖贤,张玉环.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的重点问题研究[J]. 环境影响评价,2022,44(0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