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区评价指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研究

郑逸凡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广州 510290

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在抗疫阶段,社区作为基层管里单元,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健康成为日益讨论热烈的话题。“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后,健康社区是重要抓手,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也逐步建立。本文在梳理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抗疫过程中社区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评价指标,对健康社区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为健康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社区;评价指标;后疫情时代;借鉴

1.引言

2019年末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健康城市、健康社区成为人们日益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抗疫阶段,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成为防疫工作的前线,承担着重要作用。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社区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打造健康社区,如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成为城市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健康社区相关概念理论,结合现有评价指标和抗疫过程中社区存在的问题,对健康社区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为健康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2.健康社区定义及发展

2.1健康社区的定义

《健康社区评价标准》对健康社区的定义为“在满足社区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人们深信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社区。”[1]

Helena认为健康社区可以理解为“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引导社区居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James F. McKenzie认为“健康社区是指利用健康的手段和方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达到社区居民生活状态的改善”。李可认为健康社区是一个让居民可以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最大优势社区。朱银潮认为健康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种完善居民健康水平的手段,从整体系统把握社区的的健康发展。Boothroyd和Eberle(1990)从健康主体的角度,将健康概念由个体拓展到社区整体,提出健康社区是所有组织(正式/非正式)都能有效合作、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社区。本文认为健康社区是以人的健康为本,社区内所有组织和个人都健康发展的共同体。[2][3][4]

2.2健康社区的发展

在1984年多伦多召开的“2000年健康多伦多”大会上,“健康城市”概念第一次被提出。1985年,加拿大开展“健康社区”运动,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健康城市的建设。随后1989年美国卫生部启动“健康社区”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健康社区行动指南。经30多年的发展,健康社区项目覆盖了全球多个国家。

我国健康社区和健康城市同时起步,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开展健康城市项目。上海、苏州开展健康社区建设,也是健康城市中的“细胞工程”。各个国家健康社区侧重点不也一样,国外的健康社区关注物质环境、管理、精神层面等反面的建设,并鼓励公共参与社区建设;国内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引导体育活动的方面,多为政府制定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建设。[2][5][6]

3.疫情期间社区存在的问题

在抗疫阶段,我国防控工作下放到基层,社区成为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病情普查、物资收集及发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社区缺乏应对措施,治理能力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

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社区规划对于防疫减灾体系的不重视,防疫减灾体系的规划还只是传统模式的划定安全通道,没有考虑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处理方案。社区规划只是按照上级指标进行设施布局,没有考虑健康安全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宣传;只是布置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没有对在地的健康资源进行整合,没有重视社区应急能力建设,重大突发事件下,社区各种物资筹备不齐,没有相应的物资供应方案。推进社区规划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防疫减灾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7]

4.健康社区评价指标研究

4.1文献总结

武慧兰总结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七大类健康社区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安定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干净高质量而没有危险的物质环境、公众参与度、满足人类需求、公共卫生和疾病保健服务的优质条件、良好的健康条件、没有歧视和相互理解的社区。周向红总结了加拿大健康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32项,包含主客观的评价体系,主要参照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个人行为方面。[5][8]许世雨指出建设台湾地区健康社区包括:明确的目标、清洁的环境、友好的社区氛围、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社区活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对所在地域的文化认同。陈清总结的健康社区建设包括:合理的交通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完善的健康生活配套设施;完备的康体医疗设施;均好的归属领域;均好的物理环境;均好与共享的社区环境资源;健康的住宅设计,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类型(包括清晰的功能分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无障碍的室内设置、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齐全的养生、养老设施)。程玉兰研究出的健康社区促进政策包括:促进与体育锻炼、控烟机构政策的体制与建设;改善卫生服务的质量,促进卫生服务利用;减少各个阶级发展不平衡现状;减少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赵强同时在文章中指出健康社区评价体系包括社区生活环境和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发展。白皓文提倡建设健康社区应注重公共功能空间的塑造,例如建设文化休闲、自然环境、健康教育、自由交往的空间。

[4][9]

4.2现有评价指标分析

4.2.1自然资源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此指南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牵头起草,自2021年7月实施,对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进行技术指引。指南对城镇社区生活圈分“15分钟、5-10分钟”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特色引导型三类服务要素配置要求;对乡村社区分“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建立“评估、规划、实施、监测”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有序推进,调动部门、公众、社会多维度参与共建,针对各类型生活圈提出了社区健康的建设指引。[10]

1)城镇社区生活圈

基础保障型应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居民健康管理设施、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和防灾设施,构建防灾体系;品质提升型在以上基础可增加健康管理、为老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特色引导型可以引导配置定制化、特色化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设施,主题型、专业化的文化展示场馆和体育与运动场馆。[10]

(2)乡村社区生活圈

乡集镇层级宜配置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等健康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可配置乡镇卫生院、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乡镇体育中心;村/层级宜配置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健康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可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特色民俗活动点、健身广场。[10]

(3)指标引导

各类服务设施针对规模性指标、覆盖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品质性指标提出建设指引。

规模性指标:控制用地、建筑面积,每千人建设面积;

覆盖性指标:服务半径、服务覆盖率,配置选址要求;

效率性指标:独立占地或多设施综合设置;

品质性指标:提出卫生、环境、便利等深度需求。[10]

4.2.2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社区评价标准》

此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审查发布,用于指导健康社区的建设。标准对社区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此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个阶段,每个阶段评价也有相应的条件限制。六类一级评价指标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为强制性指标,评分项为引导性指标,如图1所示。

1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自制

(1)社区空气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空气”有4类二级指标包括—污染源、浓度限值、监控、绿化等方面。

污染源指标中要求建立并完善垃圾收集及转运体系;控制餐饮油烟排放;禁止在教学场所销售烟草等。浓度限值指标中要求对于社区大气中PM2.5等进行测度;记录空气质量的优良天数;记录室内甲醛浓度等。监控指标中要求日常监控大气质量并作公示;构建社区室内空气检测系统等。绿化指标中要求设置绿色隔离带吸收道路噪声;提升种植物种乔灌木的比例等。[1]

(2)社区水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水”有3类二级指标包括—水质、水安全、水环境等反面。水质指标中要求社区内各类用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抽检社区内各类用水。

质等。水安全指标中要求构建社区雨水系统;保障人近水的安全等。水环境指标中要求雨污组织分开排放;制定水质检测措施等。[1]

(3)社区舒适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舒适”有3类二级指标包括—噪声控制与声景、光环境与视野、热舒适与微气候等反面。

噪声控制与声景指标中要求根据功能划定声环境分区;对社区周围噪声源进行控制;采取隔音措施保障社区噪声达到标准等。光环境与视野指标中要求社区有良好的光视觉美感;室外照明情况良好;公共活动场所的炫光限值符合标准等。热舒适与微气候指标中要求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搭建景观微气候;做好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等。[1]

(4)社区健身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健身”有3类二级指标包括—体育场馆、健身空间与设施、游乐场地等方面。

体育场馆指标中要求社区配备不同规模的体育场馆。健身空间与设施指标中要求场地布局合理,具有可达性;规定设施的分类、数量等。游乐场地指标中要求游乐场地具有适老性、适幼性;规定人均游乐面积等。[1]

(5)社区人文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人文”有3类二级指标包括—交流、心理、适老适幼等方面。交流指标中要求设置适合不同人群交流的场所;设置利于交流的设施;设置社区综合服务体等。心理指标中要求创建社区地域特色文化;设置文化展览区等。适老适幼指标中要求社区具有便捷的医疗及心理服务设施;考虑无障碍设计等。[1]

(6)社区服务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中“服务”有3类二级指标包括—管理、食品、活动等方面。管理指标中要求社区物业机构要获得管理体系的认证;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等。视频指标中要求社区食品供应的安全、快捷;进行健康食品的宣传;进行食品制作培训等。活动指标中要求社区要定期举办活动,增进邻里感情等。[1]

此标准还设置了“创新”评价指标,“创新”指标对社区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及产品选用、运营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可能使社区健康性能得以提高。为建设更高性能的健康社区,鼓励在健康社区的各个环节中采用高标准或创新的健康技术、产品和运营管理方式。鼓励在健康社区中扩大健康建筑的比例。

[1]

4.3现有评价指标总结

建设健康社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指标的评估。根据《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的推荐指标体系,包括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6大类指标,6大类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健康社区建设、运营的各个方面情况。根据《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推荐指标体系,包括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等5大类指标,5大类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也只涉及了住宅、居住环境、就业、道路密度、公共空间、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指标控制。[5][8]

两个评价指标体系为阶段性指标,适合一定情况,大体包含了目前健康社区建设研究的领域。对标WHO的标准(包括健康管理、健康基础、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人群),仍有一定的覆盖差距。

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社区内的人群健康情况未进行统计,未能进行人群健康平台的搭建;对于社区的领导机制、相关的制度措施,未能进行指标评价,造成健康社区未能形成有效的领导机制及制度措施;对于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未能进行指标的量化,应对社区是否具有各类应急机构进行指标量化;对社区内的医疗服务设施进行了指标评价,但对于医疗人员的素质、技能水平及医疗设备情况进行指标评价;对于社区在面对突发情况下能够整合求助资源的能力,未能进行指标的评价,应该建立健康社区的在地网络化,整合在地的求助备用资源,以及民间组织、志愿者等等。

5.结语

今年的疫情爆发危及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暴露出社区的诸多问题。社区如何健康运行,如何让健康理念深入社区建设、运营的每一环节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2号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社区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层单元,应承担其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及重担。

参考文献

[1]T/CECS 650-2020,健康社区评价标准[S].

[2]王一.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规划[J].规划师,2015,31(10):101-105.

[3]赵强.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刘倩.健康社区的评估与规划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5]周向红.加拿大健康城市经验与教训研究[J].城市规划,2007(09):64-70.

[6]吴一洲,杨佳成,陈前虎.健康社区建设的研究进展与关键维度探索——基于国际知识图谱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20,35(05):80-90.

[7]袁媛,何灏宇,陈玉洁.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社区治理[J].规划师,2020,36(06):90-93.

[8]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孙文尧,王兰,赵钢,刘刚,干靓.健康社区规划理念与实践初探——以成都市中和旧城更新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3):44-49.

[10]TD/T 1062-202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