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多文本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析语文多文本阅读

王阳

锦州逸夫中学

摘要:多文本阅读,即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简称,它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兴起的阅读教学实践。方法主要是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围绕一个或者是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自主阅读。课内外阅读结合是保证多文本阅读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就针对多文本阅读中的课内外阅读结合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阅读能力;

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大都是讲完一篇课文,再讲下一篇课文,很少有所创新。这种教学状态显然不足以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倡导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与探索。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选文原则

准确恰当的选取和阅读主题相关的文章和材料,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选文原则是“一个主题、多元开花”,即围绕指定主题,多角度多元化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和文章。

(一)以作家为中心选文

  这种选文方式,适合于作品较多的作家。例如,在学习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时,课题组整合了李清照三个时段的代表作,《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长记溪亭日暮》的天真活泼、娇羞柔美的少女时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琴瑟和谐、思夫闺怨的婚后时期(南渡之前),《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孤独凄凉、感时伤怀的南渡亡夫时期。连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引导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在比较分析中,对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全面了解,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词作意蕴。教师在实施以作家为中心选文前,需要对学生学情准确把握,要根据阅读主题要求、学生水平层次,选出难易程度有别的一组文章和材料供学生阅读,并且要注意设置阅读目标的差异性。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这种选文方式,简单易操作,适合初中三个阶段的新授课型。中国文学有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为初中生,有必要了解各种体裁特点。课题组成员在讲授《孔乙己》时,不仅选取了鲁迅其他几篇典型小说,还选取了与鲁迅同时代及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几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在纵向和横向同类体裁的阅读中,更全面更深入掌握小说特点,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他们的阅读视野。不过,教师在选文时,要选取主体鲜明、风格迥异、语言规范等“质优上乘”之作,尽量保持原文原貌,根据自己教学目标,适当节选。

(三)以题材为中心选文

  题材有两种含义,一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即作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二指话题,谈资。这种选文方式,更适宜于初三复习课。例如,在初三进行诗歌专项复习时,可以题材为中心将诗歌分为“借景抒情”“咏史怀古”“闺怨”“山水田园”诗等,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歌复习中,更迅速、清晰、直观地掌握各种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

(四)以艺术手法为中心选文

   以艺术手法为中心选文,对教师自身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深厚的阅读经验、掌控自如的课堂引领示范能力。如在讲授小说《项链》时,针对“伏笔”艺术手法,笔者利用课题组选出的几篇典型“伏笔”手法文章,《小桔灯》《婴宁》《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引领学生详细全面地对“伏笔”深入了解,并现场利用“伏笔”手法,以“口述式作文”的形式,使学生在直观感悟下理性掌握“伏笔”用法。另外,一篇文章艺术手法有多种时,教师可以“多元”选文,以一种艺术手法为主,其他为辅,但不可“面面俱到”“多而不精”。

二.多文本阅读的实践基础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整合教材

  教师不能依赖教材,不能把它当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抓手,应该有整合教学的意识。教材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例子、一种思想和一种写法。可以这样说,仅仅有其一是不够的,而其二、其三需要教师领着学生整合教材之后才能完成。初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由课程目标定;但怎么教,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笔者尝试把相同文体的文章进行整合授课。

  以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为例,如果仅仅讲解其中的名句,就好像只有血没有肉。所以在讲课之前,我先查阅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创作这三首诗时不同的情感变化。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不同,诗人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望岳》寫于盛唐时代,诗人正值风华正茂之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慷慨豪迈的胸怀;《春望》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初,国家陷入战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诗人忧国思家的真情流露;而《石壕吏》采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战乱时百姓处境的悲惨,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此及彼、纵横联通,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杜甫心系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主题

   可以用某种方法或从某一角度对文章进行归类,这便是主题。第一,从文章的题材入手,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文章可以提炼一个主题。第二,从文章内容和抒发情感的角度入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的中心显然是歌颂人或赞美人;如果是写景的,那么抒发作者的情感肯定与景色有关联。所以,写人的为一类,写景的为一组。第三,从写作手法入手。笔者曾在散文教学中注意到生活琐事与写父母之爱的联系,就将七年级上册《荷叶 母亲》和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三篇文章,进行了跨级段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过了一把阅读瘾。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第一,单篇文章的学习是基础,多篇文章的综合学习是单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单篇的学习可以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注重阅读的厚度;而多文本阅读则注重阅读的高度和宽度。我们要力求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第二,多文本阅读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宽度、高度,还应该注重学习的厚度。第三,多文本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关系就如同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前者能让我们初步具备认知新事物的能力,后者能让我们练好“内功”。两者的关系,显然是相辅相成的。

三、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

1.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多阅读。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多的积累和更多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几千年语言学习的传统,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不断积淀的有益经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所谓量变,是实现质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中国语言教学而言,教师仍然重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教学。

2.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能更快地阅读。

21世纪,已经开始向信息时代迈进。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知识产生,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获取信息,有必要帮助他们加快阅读速度。快速阅读作为一种常见的特殊技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文本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速度方面有效提高,学生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提升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显著增加。

3.加强阅读,促进学生快乐阅读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是一堂课一篇文章,当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并在内容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老师不得不总是问学生,学生听,被动地回答,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磨灭,阅读兴趣也降低。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阅读更多的文章和各种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期待性,学生忙于阅读、听力、表达、思维、语言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

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多文本阅读中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也显著增加。

2赵志勇浅析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