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与实践

李翠翠

福建省南平纵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3542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人们对小流域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基于近年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明确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表现为破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与损害水利工程,得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采取生态治理、农业技术治理及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也愈加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推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为主线,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科学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小流域治理的成效,加快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1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2.1农耕方式不合理

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选择传统的耕种模式,过多地追求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挖掘农田利用价值,但却对农田保护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农田蓄水能力和养分含量都明显降低。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将农田保护工作落实地位,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管理制度,最终影响小流域治理的成效。

2.2自然因素

(1)降雨。季节降雨集中且强度大,雨水会直接侵蚀土壤,冲刷坡面与土壤、引起水土流失。(2)土壤。土壤是水土流失被侵蚀的对象,如果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差、孔隙率低也会增加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3)地形地貌。在地形地貌中,坡地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4)植被。植被能起到良好的蓄水与削弱径流等作用,但当地表植被较少时,就会引发水土流失。

2.3人为因素

(1)乱砍滥伐。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开荒种粮及砍树取暖等行为加大了对土地的索取,使水土流失加剧。(2)农业行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量较大。土壤在常年的化肥使用下出现板结问题,对水分的涵养能力减弱,土壤容易被侵蚀,出现水土流失。(3)矿业开采及建设活动。煤炭长期以来是我国主要燃料资源,在能源中的占比较高,在煤炭等资源开采中,会对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在各类建设活动开展中,也会引发水土流失。

2.4治理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地区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缺乏重视,虽然将水土保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采用的治理技术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价值,没有收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部分工作人员也没有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没有将绿色理念渗透进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了水土保持的效果。

3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

3.1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实现绿色治理。生态治理包括两方面:种植林草和封禁治理。通过这两方面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通过法律制度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本就脆弱的小流域环境得到保护。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也是强化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对于降水、风等外界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发挥积极作用,能使土壤肥力与物理性质能得到改善,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人工造林。在改善土壤环境条件过程中,通过人工造林方式能提升植被覆盖率,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树种造林,并加强对树木的养护,提升树木成活率。(2)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对小流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让流域内的林草自然繁殖和生长,并在人工林草结合下,逐渐提升小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3)人工栽培经济林。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栽培经济林也是重要渠道,比如,种植果树种类,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也能提升当地群众收入。

3.2提升经济效益

当地政府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提升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对当地的经济结构情况进行适当的平衡。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后,农业用地将呈现出明显减少的态势,而林牧用地的面积会明显增加,土地的整体利用率也能够得以提升。通过这一方式,农民能够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收益,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总效益。

3.3农业技术治理

改变耕作方式与种植类型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顺坡耕作是陡坡耕地的主要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所以,需转变这种模式,采取横坡耕作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将坡耕地改造为梯地。横坡耕作能在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形成蓄水沟,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土地的透水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在提升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能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针对坡度不同,采取的耕作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坡度小于5°时,可采取横坡耕作;坡度在5°~8°时,可采取修筑水平梯田的方式;坡度超过15°时,可采取退耕还林的方式。同时,在坚守耕地红线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这两种农业方式可通过外部资金的引进,提升本地经济效益。

3.4加强设施后续管理,持续发挥旅游休闲功效

由于小流域土地权属为村民集体所有,如果各项设施管理不到位,容易遭受破坏,导致水土保持监测资料中断、景观设施难以持续发挥效益,造成国家投资受损和不良社会影响,尤其流域沟口右岸山坡为村民聚居区,生活垃圾无序堆放会造成新的人为环境污染,流域生态科技性、旅游观光性存在弱化风险,因此,应加强与乡村组织机构联系,将流域水土保持设施管理纳入当地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结语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大,可通过综合治理手段,避免水土继续流失,强化水土保持,让小流域的生态得以平衡。除了治理手段之外,还要提高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加大监管力度与加强监测,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莎.多重地貌环境下水库径流计算方法浅析[J].陕西水利.2021(03):101-103.

[2]张利民.西安市黑河引水灌溉工程水资源及开发方式的配置研究[J].地下水.2021.33(06):98-99.

[3]赵彦平,蔺艳琴.府谷县张三沟水库除险加固洪水分析[J].陕西水利.2020(03):33-35.

[4]李海燕,丁剑宏,柏勇,等.岩溶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效益分析:以官脉的小流域、高枧槽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1,16(3):68-78.

[5]王治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25-26.

[6]王礼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学(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150-151.

[7]杨进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