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某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探讨

黄杰

洲宇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历史风貌建筑不仅承载着文化的更迭,而且还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欣赏价值,可谓地方甚至国家的艺术瑰宝。而为了使历史风貌建筑更加长久的保存下来,做好其节能改造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某校园当中的历史风貌建筑为例,就其绿色化节能改造的具体思路作一剖析,望能为此方面的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校园;历史风貌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化

近现代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由于已有较长的建造时间,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如当时的设计水平、经济条件等),因而有着较低的抗震设防标准,以及较差的节能效果。另外,由于所建造的时间不同,使得其现有功能已较难满足当前的多元化使用需要。受此影响,一些高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往往选择将其校园中的历史风貌建筑拆除掉,建造更新、更时尚的建筑;但需指出的是,高校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传承、发扬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如果选择拆除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必然会导致校园历史文化出现断层的情况。因此,做好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的改造工作,尤为重要且必要。本文以某校园的历史风貌建筑,就其绿色化改造思路探讨如下。

1.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的基本特点

(1)类型多样。针对历史风貌建筑而言,其有着多种类型,不仅有居住、产业,而且还有办公、商业等,典型代表有天津段祺瑞故居、南京大学北园教学楼、上海四行仓库及合肥市政府大楼等。(2)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比如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及哥特式风格等,而在建筑特色上,主要有中式、日式、西班牙、法国及意大利等。需要指出的是,因建筑在风格、结构型式上存在多样性,因此,在绿色化改造历史风貌建筑时,并无固定范式,需依据建筑的功能属性及内在特定,与绿色节能技术要求相结合,做到“量身定制”。

2.实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某校于1902年建造,乃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一所农业院校。经过半多个世纪的发展,于1958年更名为“某农业大学”。此学校的水利楼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完成建造,此建筑地上总共有3层,局部为4层,采用的是典型的砖混结构;此楼在平面布局上比较对称,在结构上呈苏式建筑特点(“三段式”)。此外,在整体的立面设计上,同样呈现出前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需要指出的是,此楼从建成到现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历史缩影,而且还记载着该校建校以来的诸多艰辛历程。鉴于此楼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现与绿色化节能技术相结合,对其实施改造,以此将历史性老建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掉。

2.2检测鉴定与节能诊断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绿色化改造的节能效果与安全性,需要围绕此建筑物,在改造开始前,对其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检测鉴定及节能诊断工作。(1)检测鉴定。具体内容为:①围绕建筑物现状,展开全面性普查,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初步明确;②检查圈梁、构造柱等,对构造构件的实际设置情况给予明确;③检测混凝土构件、墙体砖、砌筑砂浆等的抗压强度,为后期承载力复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抗震鉴定、承载力验算得知,此建筑物一些墙体的抗震、受压承载力存在明显不足,圈梁、构造柱的设置与现行规范、要求不相符,另外,一些混凝土梁、楼板的承载力不达标,女儿墙锚固不足并且高度大于规范的限值,故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绿色化改造开始前,需要先实施加固处理。(2)节能诊断。即检测、诊断室内热环境及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通过系统化诊断得知,此建筑物无论是外窗、屋面,还是外墙、隔墙,在具体的传染系数上,都与现行节能规范要求不满足,因此,需要实施相应的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

2.3明确改造方案

为了能够将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的外貌特征保留下来,在对外墙实施抗震加固时,可选择内侧夹板墙的加固方法,在施工时,采取锚筋端头焊端锚板方式,促进锚筋锚固深度的减少,促进外墙未被钻穿相应安全性的提高,与此同时,于墙体内侧的一定间距处,进行齿形键槽的静力切割,对板墙与原墙体之间的连接进行强化;此方法不仅能够对历史性建筑外貌进行较好的保护,而且还有助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对于楼板存在的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及为了促进楼板挠度的减小,可采用预应力CFRP板加固技术来对混凝土板进行加固。另外,在围绕外墙围护结构实施绿色化节能改造时,与建筑物内部装饰装修工作相结合,可采用内保温技术实施改造;而在改造门窗时,需要一致于原历史风貌建筑,并根据节能环保标准来选择材质;在围绕屋面围护结构,对其实施节能改造时,通常需要结合于屋面防水修缮,以此来促进屋面热阻的提高,最终实现节能的目的。

2.4绿色化节能改造设计

(1)建筑外墙。在对水利楼外墙展开节能改造时,需要基于保护建筑物外貌特征的前提下,围绕改造因素所具有的特殊性,选用内保温技术实施改造(外墙与内部装饰相配合)。钢筋混凝土的圈梁、外墙梁粘贴AEPS聚合聚苯板(厚度为50mm),此板的加权平均传热系数是0.6(W/m

2·K),因而能够较好的满足相关标准所给出的限值要求。(2)建筑门窗。针对历史性既有建筑而言,具有门窗破旧、安装时间较长、密封性不佳、保温效果不理想等不足,对此,在改造门窗时,可从如下方面做起:①外窗构造。中空玻璃+塑钢框,其可见光透射比、传热系数分别是0.28、2.5(W/m2·K),而保温性能为5级,另外,在气密性(6级)、水密性(3级),均满足国家标准;②外门构造。采用中空玻璃+断桥铝。其传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分别是2.7(W/m2·K)、0.72,保温性、气密性、水密性分别是5、6、3级,均满足国家标准;另外,在洞口与外门窗间,采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塞密实。(3)建筑屋面。在改造屋顶时,可增设隔热层,这样不仅有助于屋面防水性能的提高,而且还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相符。新做屋面工程: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厚度为100mm)+挤塑聚苯板(厚度55mm),传热系数是0.47(W/m2·K),与标准的限值要求相满足。

3.结语

综上,通过研究某校园历史风貌建筑,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提出以保护其建筑外貌特征为基础的抗震加固方法,在对外墙内侧夹板墙进行施工时,以锚筋端头焊端锚板方式,促进锚筋锚固深度的减少;另外,于墙体内侧一定间距处,进行齿形键槽的切割,促进原墙体与板墙之间连接的增强;此方法不仅能够对建筑物的外貌特征进行保护,而且还能促进其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2)通过对预应力CFRP板进行利用,可促进楼板刚度的提高以及楼板挠度的减小,使混凝土板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更大。

参考文献:

[1]路红,徐连和,傅建华,等.绿色节能理念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产业,2012(9):35-38.

[2]赵亚军,孙日近.历史风貌建筑绿色化改造实施路径的思考[J].上海节能,2019(6):463-467.

[3]郭娟利,苗展堂,何捷,等.历史风貌建筑的生态节能更新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以天津段祺瑞故居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