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中关于模仿的学习方式小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语言艺术中关于模仿的学习方式小议

吕凯

模仿就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有目的的再现非自我行为的人为动作过程。对于人类而言,它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人类在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中都离不开模仿。

模仿,是学习阶段的必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模仿是学习的过程,不是结果,不能贪恋模仿过程而失去模仿的目的。模仿的目的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个性特点的同时还融汇了众家之长。它是模仿对象自我创新的完美融合、创新或升级的过程。比如:模仿与自己音质有些相似的配音演员,应该模仿他塑造角色的方式方法,吸取适合我们的长项,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个性,是“为我所用”,不是“照单全收”。绝不可把“我”变成“他”,成为被模仿的配音演员一号、二号、N号(复制品)。总之,就是要通过模仿,借他山之石,成自己之玉。

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无意识模仿是不知不觉(比如婴幼儿时期或者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有意识模仿是刻意为之(比如普通话考级学习)。外部模仿基于表象,依样画葫芦,看得见够得着。内部模仿由内而外,发自思维,基于无形,来自心灵感悟。内外部模仿需要互通,不可对立。只有由外而内,内外结合,才能从模仿对象那里学到精髓,才能激发灵感,引发创新,形成个性特色。

我们这里所主张的模仿,是基于对语言的学习。简单地说,通过模仿,提高大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信心,进而使自己的语言水平快速地适应专业的需要,也使我们对自己在语言方面的潜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自我突破。

该如何模仿?

模仿其实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项技能,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内部模仿的方法。

在模仿开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这里我们以《康熙王朝》中皇帝怒斥群臣影视剧片段来举例说明。

康熙怒斥群臣台词(节选自电视剧《康熙王朝》)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

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各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

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呢,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哪!

第一步:想

在模仿开始前我们应该清楚这篇作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换句话说,先问问自己康熙为什么要怒斥群臣?怒从何来?为何要斥?如果换做你是皇帝,你会怎样?先了解清楚大背景,这样才有利于后面模仿的开展。

第二步:听

这时我们不妨听一听陈道明是怎么“说”出这段话的。哪个字,哪个词,陈道明是怎么在音高、音强、音长上处理的?声音又有哪些变化?情声气是如何结合的?

如第一段“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前面开篇是在阐述当下腐败时局皇帝的无奈之举。影视剧中陈道明并未在这一段慷慨激昂的“诵”,而是以一个帝王的身份角色交代了自己对腐败大臣们的处理结果。到了“看看这七个人吧”时,以气托声,长叹一口气,顺着气息带出了这句话,呈现出了皇帝对于腐败的无奈之情,也呈现出了皇帝对殿内站立的其他大臣的“语重心长”的劝诫。陈道明用以气托声的方式将皇帝此刻复杂的内心情感“叹”出,将皇帝的内心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不妨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带出这段台词的韵味。模仿的同时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下: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又没当过皇帝”,但是不妨我们去借代一下“语重心长”这种内心情感。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老师、家长惆怅的时候,他们在惆怅的时候是怎样语重心长的说教的?这时不妨再模仿一下?是不是韵味就出来了呢?同样的,后续内容也是这样模仿。一边听,一边融入,一边思考,一边借代,一边模仿!

第三步:合

完成上述两步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了整合的阶段,把前面我们每一句模仿的感触整合起来,尝试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时眼前是否有了自己怒斥群臣的画面?将自己的模仿作品录下来,再听辨,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

语言学习是口耳之学,使用语言要口耳并用。在这个过程中,它俩就像一对的默契十足、心灵相通孪生兄弟。一边说,一边还要听,说是输出的手段,听是输入的裁判。输入是为了更合理、更具特色的输出。在模仿过程中,听出了自己哪方面有所缺失,马上修正;听出了自己情感表达分量不够,马上加强。这样在一边说、一边听的过程中的及时调整,在模仿中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我们的模仿是否达到了由内而外的终极效果。

综上所述,整个模仿的过程中,“领悟”贯穿始终。也就是说只有在模仿时让我们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才是正确模仿,才能达到模仿的目的,才能使表达趋于完美。一边模仿,一边思辨,最终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模仿中找到有自我特色的表达通道。

模仿是一个学习过程,它引领着我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从学到思再到品,直至领略到语言表达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