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的环保责任意识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古诗文教学的环保责任意识初探

沈建琴,刘洁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215006

摘要: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态,诗歌的社会功能使诗歌散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孔子便对诗歌的功能做了“兴观群怨”的阐述,可见诗歌具有教化的作用。古文的形式多样,内容不拘一格,其论证、思辨、抒情功能亦不在话下。本文指向古诗文中的环保功利性这一社会功能,认为上古神话萌芽着人对自然的观照,《诗经》流淌着人对自然的审视,历代古文中洋溢着人对自然的保护,古代诗歌中跃动着人对自然的寄情。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挖掘相关素材,帮助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环保功利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的白居易,提出了这样的文学观点。这一古训的内涵,承载着古人对文学实用价值的观照,也闪耀着古人灵动的天人合一的智慧。透过古诗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古诗文都流淌着古人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怀和对时代的责任感,也有不少浸润着古人的环保意识。

一、上古神话萌芽着人对自然的观照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故事,是先人对自然的初认知和自我审视,流露着人们在自然中的自我观照。“天、水、地、山”,这些自然风物,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美好祥和的,而是“易怒的”“可以破坏生存环境的”,甚至是“攫取人性命的”。这样,神话中的自然元素,就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可以惩罚人类,也可以顺应人类。而人类在与自然发生的抗争中,也渐渐意识到要“炼五彩石补天”“要用身体回馈自然”“要开山疏导水路”。这些自我认识,正是上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自我观照,更是一种顺应、抗争、改造和奉献自然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今人看来,恰恰是充满着功利性、实用性和价值性的环保意识。

二、《诗经》中流淌着人对自然的审视

《诗经》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古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壤中萌发的智慧光芒。据统计,《诗三百》记载了178中植物,动物160种。自然风物的记载诸多,可见古人对大自然的关注。不少篇章借自然风物表达情感、传递对社会的责任感。《诗经·周颂·时迈》这样描写:“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讲述了武王发兵纣王,天下四方都很惊慌。武王统一天下后,至各邦巡视,上天视其为天子。祭祀众神,山川享用。从此,不再有战争和杀戮,美好的道德遍施天下,永保国家兴旺。这里的“怀柔白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是人们祈求上天,对百神、江河、山林等万物要善待。这种善待,即是对自然的维护。而“载戢干戈,载橐弓矢。”则是说放下杀戮,丢弃兵甲,让万物安详。这种以“德”布化的思想,正是古人对大自然和谐的期盼和崇敬之情。虽没有直接说保护自然,却是要求统治者,祈求上苍保护万物,从环保意识上来讲,这种“德”就是环保的内核。

三、历代古文中洋溢着人对自然的保护

春秋左丘明所做《国语》,其中有《里革断罟匡君》,直言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其中“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左鹿右夭),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明确列举实例,阐述了上山不砍新生树枝,下水不割幼嫩草木,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捕鸟要留鸟蛋,捉虫避免伤害幼虫……有力证明了只有这样的做法才可以使万物繁荣生长。至此,鲁宣公也受到了里革的感染,不再捕捉正在孕育之鱼。简单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让生物得以循环生长,给生物以成长的权力,人类才能从中收获更大的利益,万物才能得以生生不息。这种保护意识,正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环保意识,也正彰显了古人对保护自然万物的智慧。

像这样保护自然万物的古文还有很多。《管子》“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直接指出为天下王者,要首先谨守自然万物,不得破坏。秦简镌刻的《田律》明文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破坏自然及违规捕捉野兽的人要遵法处置,甚至是处以死刑。《史记·货殖列传》也有类似规定:“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保护环境,到了战国之后,便被纳入到了法律的条文,是为环保意识从一般的认知萌芽,再到文人政客的超前认知,走向了国家上层的权威意识形态。

四、古代诗歌中跃动着人对自然的寄情

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在强调“诗三百”的艺术性与社会功效。其实,春秋有《诗经》,其后有各类样式的诗歌,诗歌的自我审视与社会价值,从不曾消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自然赋予人们的雄浑之景和开阔之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自然给予人们的和谐之美与绮丽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自然投射给人们的心灵洗涤与抒怀之情……诗以寄情,寄的便是这种自我审视与社会价值之情。而这些有着自然风物意象的诗歌,正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人们透过自然观照自我的情怀。这样看来,自然赋予了人类以诗情,从价值观上来看,这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是有着社会价值的。

五、古诗文教学要注意挖掘环保功利性

通过简单梳理,我们发现,我国自古便拥有着观照自然的意识,这份意识含有对人生的叩问、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又都拥有着环保的因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就让学生透过这些神话故事、古文名句、诗歌词赋,来一次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旅程。让学生明白,山水自然、万物生灵,都是我们离不开的环境。因为正是这些,为我们提供了美妙的精神家园。我们也应该在品尝与享受喜怒哀乐与美善和谐的同时,心怀一份社会的担当,边欣赏美景边体悟风情,边共振感情边树立担当,为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建构社会价值思维。

参考文献:

[1]罗忠兰.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六)[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祝萱芳,柴李萍.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0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