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闽东之光” 记录“清澈的爱”——《闽东日报》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4
/ 2

 聚焦“闽东之光” 记录“清澈的爱”——《闽东日报》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浅析

梁辉约

闽东日报(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

摘要:“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典型人物是时代的标杆,是时代的担当。本文以《闽东日报》牢记嘱托,聚焦“闽东之光”, 记录“清澈的爱”,深度报道典型人物戍边烈士陈祥榕、时代楷模孙丽美的生动事迹,浅析新时代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传播闽东之光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闽东之光 典型人物报道 清澈的爱

一、平民视角,聚焦“闽东之光”

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谆谆教导闽东人。作为地市党报,弘扬闽东之光,讲好宁德故事,是职责所在。[1]多年来,闽东日报社始终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持以平民视角,聚焦“闽东之光”,报道典型人物。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卫国戍边烈士陈祥榕在巍巍喀喇昆仑高原,与战友们为祖国战斗不息,留下的深情告白;“你快上去,不要管我” ,这是时代楷模孙丽美在防抗台风工作中,为保护群众财产安全,不幸因公殉职的最后告别,他们,是闽东好儿女,是“闽东之光”。

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2020年6月份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详细过程。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2]烈士陈祥榕家乡在宁德屏南,18岁入伍时便写下值得我们此生铭记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1年2月20日,闽东日报社当即组织骨干采编力量,赶赴陈祥榕烈士的家乡,深入采写戍边英雄事迹,并于2月21日刊发了长篇通讯《“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文章以陈祥榕的姐姐、叔叔、初中班主任和战友作为切入视角,讲述了他在地方和部队的成长历程。此举不但冲淡了典型人物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而且大大拉近了典型人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感。

在组织采编核心力量报道时代楷模孙丽美事迹中,同样采用平民视角。2021年8月6日,福建省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同志在防汛过程中因公殉职。当日,闽东日报社在原有防汛采访力量的基础上增加采编力量,深入采写报道,让时代楷模平实的工作、生活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大众,传递“闽东之光”。

孙丽美,生前系福建省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她17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基层,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任劳任怨、苦干实干,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带领群众把落后的古县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被当地村民视为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2021年8月6日,在防抗台风工作中,为保护群众财产安全,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4岁。在深入采访过程中,一线记者通过走访孙丽美生前的乡亲、家属、同事,真实记录孙丽美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平民视角,深入采写了《你把美丽留给人间——追记在防汛工作中因公殉职的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一)》《忘不了的“阿美书记” ——追记在防汛工作中因公殉职的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二)》《 她成了村民的主心骨——追记在防汛工作中因公殉职的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三)》等文章。同时,闽东日报社“新宁德”官方抖音号、闽东日报社微信视频号也在第一时间跟进制作了相关短视频,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已接近百万播放量。

平民视角拉近距离,系列报道形成合力,在报道孙丽美事迹中,闽东日报的用心之举也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孙丽美的先进事迹厚重感人、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二、专注细节,记录“清澈的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闽东日报》十分注重细节采写,更加强调用平实的语言记录平凡人物不平凡的点点滴滴,避免以描述替代叙述,过度拔高人物形象,致使典型人物报道失真或失焦。

守正创新,深入一线,深挖细节,讲好故事。在时代楷模孙丽美事迹采访报道过程中,闽东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带领精干力量深入一线采访,深挖细节,捕捉典型人物平凡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开设 “我眼中的阿美书记” 专栏,顺利推出“9个一”系列报道《一份及时的救命钱》《一道坚守防疫一线的身影》《一封经受考验的入党申请书》《一只特制的鞋子》《一口专供学校的井》《一个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一张未上交的照片》《一座忍痛拆除的加工厂》《一笔沉甸甸的助学金》,真实报道了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将“清澈的爱”奉献家乡。

“在孙丽美的家中,至今还摆放着这样一只特殊的鞋子:几块灰色护板制成硬质靴壳,里头是厚实的衬垫,外头是尼龙绑带。这是孙丽美左脚肌腱断裂后专门上网定制的一只鞋。那一年,她穿着它走遍了霞浦县古县村的辟野小巷。”

 “‘我最过意不去的是,阿美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出来,帮我凑足了押金,最后还打车陪我们一起到了医院。”回忆过往,杨兆科泪水涟涟。’”

 “2019年,自认为表现不错的孙朝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多次找上门来:‘小姑,我为村里做了不少事,又是你的亲侄儿,让我早点入党吧。’可没想到,孙丽美一口回绝:‘不行,你还要继续接受考验,先发展其他年轻人。’”  

……

9篇报道,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采访的深入和精准,一只特制的鞋、一份救命钱、一封入党申请书……这些都是记者充分挖掘孙丽美身上的好故事。

在日常的采编工作中,新闻工作者都十分注重新闻时效性。然而在典型人物报道中,闽东日报并不一味追求信息传播的“快”,而是沉浸式地组织采编力量,深度挖掘人物故事、特点,多维度加以报道,丰富人物形象,让闽东之光更具时代力量。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在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贵在“坚持”,坚持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及时呈现给大众,坚持深入实地细致入微地记录人物的点滴,坚持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人物故事。

坚持,才能专注细节,才能精准地记录“清澈的爱”。在时代楷模孙丽美事迹采访报道过程中,闽东日报采编力量下沉一线十多天,采写并刊发了十几篇充满温度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

结语、

    用生命赴使命、以真心践初心。戍边烈士陈祥榕、时代楷模孙丽美,他们将“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铮铮誓言镌刻在心底,写在了闽东大地上,他们是闽东之光,亦是民族脊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作为地市党媒,闽东新闻工作者将用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用脚步丈量闽东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群众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聚焦“闽东之光”,记录“清澈的爱”。

参考文献

[1]梁伟新.《不断从<摆脱贫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J].《求是》.2022.第18期

[2] 王天益.《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N].《解放军报》,2021.2.19日第1版

作者简介:梁辉约,男,汉族,福鼎,本科,闽东日报(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