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性激励模式的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关于正性激励模式的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黄艳霞

射洪市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评价正性激励模式的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6月在射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直肠癌手术患者展开研究,选出35例以随机法分组,对照组18例,观察组17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正性激励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和依从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和整体依从性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予以直肠癌术后患者行正性激励模式护理既能够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还能改善其临床治疗配合度,值得推广采纳。

【关键词】正性激励模式护理;直肠癌术;自护能力

    直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现阶段,针对直肠癌的最佳治疗方式为手术,通过手术根治性切除能延长其生存周期,阻止癌症病灶扩散,但是手术治疗后需建立永久性造口,此造口不仅会增加患者术后的心理负担,还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社交能力,因此要想提高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必须予以有效的护理指导[1]。下文将对纳入的35例直肠癌术患者展开调查,分析正性激励模式护理的作用和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1年2月~2022年6月我院纳入的35例直肠癌手术患者展开调查,遵循随机法分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6~78岁,平均(62.31±4.25)岁;观察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5~78岁,平均(63.11±4.33)岁。以上2组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科学会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年龄>40岁;知情并对同意书已签署。排除标准:合并肿瘤转移、扩散者;手术治疗无效、行放化疗者;其他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认知、交流障碍。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行正性激励模式护理,具体内容:(1)情感激励护理。直肠癌术后的疼痛和造口问题导致患者易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心情,故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并结合图片、视频等向患者讲解直肠癌术后造口相关知识,详细讲解造口袋的更换流程、皮肤、饮食、运动护理和日常风险识别、处理等内容,发放造口护理手册,增加患者的认知,予以情感、精神支持,多鼓励和安慰,激发患者的治疗激情,促使其树立乐观心态面对。(2)语言激励护理,保持热情态度多沟通,予以康复指导,密切观察造口皮肤状态,多进行语言鼓励和生活指导,开导患者不要自卑、绝望,大胆倾诉内心想法并及时解答其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激励患者尽早参与康复锻炼。(3)行为激励护理。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的行为护理,正确讲解造口袋的自护措施,学会自查造口出血、水肿和皮炎等异常并及时处理,观看造口结构和操作事项的视频,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告知患者外出活动、沐浴时的注意事项,对于表现好的患者予以行为激励和奖赏,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2]

1.3观察指标

    自护能力:以自制的自我效能量表评价患者的情绪认知、一般生活、疾病知识和造口管理的能力,每项各25分,分值越高其自护能力越强。

    依从性对比:根据患者日常自我护理、配合复查、康复锻炼等方面的行为配合度评价其依从性,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以软件SPSS23.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检验用X2,计量资料用(±s),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自护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各方面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n)

情绪认知

一般生活

疾病知识

造口管理

观察组

17

20.22±3.44

20.47±3.58

20.66±3.61

20.59±3.27

对照组

18

17.36±2.55

17.52±2.41

17.29±2.38

17.45±2.64

t

-

4.767

2.875

3.279

3.134

P

-

0.000

0.007

0.002

0.004

2.2 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P<0.05,见表2。

表2依从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性

观察组

17

9

7

1

16(94.12)

对照组

18

5

6

7

11(61.11)

X2

-

-

-

-

5.402

P

-

-

-

-

0.020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患直肠癌,此癌症已列为消化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尽早确诊和科学治疗对改善预后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针对直肠癌行手术治疗,为了确保患者术后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还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正性激励护理是一种积极的护理模式,能持续性激励患者散发积极心态,以行为、语言和情感等形式的激励来促使患者术后保持高度兴奋、愉悦状态,既能够激发其个体潜能,还能调动其积极性,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正面开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主动参与临床康复治疗,对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临床配合度和增强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4-5]。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和依从性显著比对照组高。

综合上述,正性激励护理能为直肠癌术后患者提供优质、舒心的护理照顾,确保患者以良好心态正确面对生活,克服疾病困难,值得大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艳平,孙庆霞,吴丽红,等.基于正性激励模式的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患者情绪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3):412-145.

[2]张宁,司徒丽萍,林翠香,等.激励式护理对提高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的作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9,17(1):89-91.

[3]曲广新,郭静,董颖平,等.时效性激励护理在根治性直肠癌造口术后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8):598-603.

[4]贺丽莎.时效性激励护理联合造瘘口扩张训练对直肠癌造瘘术后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21):162-163.

[5]张雪.激励式护理模式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