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改良的病理切片手工封片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介绍一种改良的病理切片手工封片法

杨鹏飞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广东 珠海 519000

制作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是病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切片质量的优劣对疾病的诊断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1],而封片气泡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切片中的气泡不仅影响镜下观察诊断,还因存在空气氧化组织影响切片的保存,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和《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中对病理切片存在“门诊15年,住院30年”的保管年限要求[2]。虽然全自动染封一体工作站逐渐被各大医院病理科接受并使用,但受限于条件,一些基层医院病理[2]科或相关课题组尚未购置对应设备,且病理实科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快速冰冻、细胞学等一系列不便于使用机器的环节。因此,在病理切片手工封片中,怎么减少气泡的产生成为了广大病理从业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在对日常手工封片方法的探索中,发现了一种改良的病理切片手工封片法,此方法操作简易,效果良好。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1.5cm*1.0cm*0.2cm的正常组织一例;德国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24mm*40mm盖玻片(海门市神燕牌);病理级载玻片(江苏世泰牌);中性树胶(珠海市欧铭牌);10ml医用注射器。

1.2 方法

1.2.1 组织经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后,对蜡块进行200张连续切片,放置75℃烤箱烘烤20min,全自动染色机进行染色。

1.2.2 按中性树胶与二甲苯5:1配置最佳浓度封片树胶[3],静置过夜减少封片树胶自带气泡[4]。封片时使用10ml医用注射器加胶可显著减少操作产生的气泡[5]。

1.2.3 将200张切片平均分成四组,分别进行传统法干封、改良法干封、传统法湿封、改良法湿封。

1.2.5 传统法:左手持组织切片,右手将注射器中的树胶滴在组织切片上,再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将盖玻片捏起后与载玻片呈 45°角轻轻盖下,用棉签轻压表面,使树胶慢慢溢开[5]。

1.2.6 改良法:左手持组织切片,右手将注射器中的树胶滴在组织切片上,再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持盖玻片盖下至刚接触到树胶,稍作短暂停顿,再盖下盖玻片。

1.3 评判标准 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是否存在气泡,记录各组产生气泡的数量及存在气泡的切片数。

2结果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传统法封片的切片中纯在较多封片气泡,影响诊断观察(图1-2),而改良法则极少出现气泡,更利于诊断观察(图3-4)。传统法与改良法分别进行干封和湿封的实验数据经2检验发现,两种方法在产生气泡数和产生气泡切片数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2)。

 

图1 传统法干封(40x)                          图2 传统法湿封(40x)

 

图3 改良法干封(40x)                         图4 改良法湿封(40x)

表1 两种封片方法在干封时的对比[n( %)]

变量

n

存在气泡切片数

不存在气泡切片数

2

P

存在

气泡数

不存在

气泡数

2

P值

传统法干封

50

11(22)

39(78)

9.47

<0.05

15(30)

35(70)

11.98

<0.05

改良法干封

50

1(2)

49(98)

2(4)

48(96)

表2 两种封片方法在湿封时的对比[n( %)]

变量

n

存在气泡切片数

不存在气泡切片数

2

P

存在

气泡数

不存在

气泡数

2

P值

传统法湿封

50

7(14)

43(86)

4.89

<0.05

10(20)

40(80)

8.27

<0.05

改良法湿封

50

1(2)

49(98)

1(2)

49(98)

3讨论

HE染色是病理诊断最基本的方法,优质的病理切片是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而许多的“疑难病例”又是因为制片质量差所引起[6]。病理技术制片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质量控制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最终切片的质量[7]。长期以来,组织切片中过多的气泡已经成为影响病理诊断的重要因素[3],保证切片无气泡作为病理切片质量控制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困扰着广大一线病理技术人员。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环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单位引进了“全自动染色封片一体机”。虽然“全自动染色封片一体机”节省了人工,减轻了工作强度,封片速度快,还因其工作环境需密闭减弱了对病理技术人员健康的损害[8],但是其成本高,许多基层医院病理科和课题组实验室难以推广[9]。而且,制备一张优秀的病理切片并不完全依靠昂贵的仪器设备和高资历的技术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10]。所以,对病理切片的封片方法进行规范化和改良是提高病理切片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经查阅文献,许多前辈均对病理切片的封片方法进行了介绍[11, 12],但少有详述,且所介绍的传统法封片法[5]经本实验验证,在手工封片工作中依旧会出现较多气泡。术中冰冻快速病理切片诊断时,出现气泡往往选择重新封片,这样不仅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影响了病理医生最终发报告的时间,延误了临床医生的诊治[13]。通过控制中性树胶的浓度、配置后静置过夜和优化加胶方式等方法,去除了产生气泡的其他干扰项,仅分析封片方法所产生的气泡。本实验所介绍的改良封片法,操作简易,无论是在干封环境还是湿封环境中对比传统法封片法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对病理切片质量的提升是明显的,在日常病理技术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鹃, 潘志芹与李志燕, 影响病理切片质量的因素及纠正方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01): 第82页.

[2].马程功等, 病理切片和蜡块的管理问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 37(04): 第481-482页.

[3].王灿等, 中性树胶最佳封片浓度探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 30(7): 第815页.

[4].何娟与胥维勇, 新型Leica全自动染色机和封片机的应用体会.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3): 第320-321页.

[5].张庆远, 注射器加胶法在病理切片封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13): 第100-102页.

[6].马恒辉与周晓军, HE染色常见问题与对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8(04): 第478-481页.

[7].陈洁, 浅析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措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77): 第150+155页.

[8].冉志远等, 全自动染色胶片封片机在常规病理染色中的应用体会.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21(2): 第121-122页.

[9].代鹏, 肖磊与周晟, 三种封片胶封片的效果比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 36(2): 第227-228页.

[10].司明远, 基层医院如何制备优质病理切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02): 第221-222页.

[11].刘品, 病理切片制作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1(5): 第12-14页.

[12].唐从国与郭周庆, 如何做好一张HE染色切片.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2. 21(04): 第428-429页.

[13].岳永亮, 顾霞与朱文欣, 丙酮及按压脱脂法在提高脂肪组织制片质量中的应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 36(03): 第365-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