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运用SBAR交班模式提升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基层医院运用SBAR交班模式提升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的临床研究

彭敏  莫灿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411228

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实施SBAR交班模式,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方法:本次该项研究的样本总计34个护理单元,320个护士,研究时间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通过分层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实施SBAR交班模式,后者实施常规交班模式,分析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通过实施SBAR交班模式可以提高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基层医院SBAR交班模式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

护理交接班是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点,护理交班本主要记载了本班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是护理工作评价、临床阶段性治疗的重要依据[1]。护理交接班工作能够确保患者接受到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SBAR指的是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通过SBAR交班,可以在医护间,或护士与护士间,更加准确、快速地传递临床患者的病情状况,可以使交班内容更具针对性,缩短交班时间,提高医疗或护理人员接收有效信息的接收率,便于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同时更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2]。选取基层医院的34个护理单元的护理人员作为调研的样本,重点探究SBAR交班模式所带来的成效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34个护理单元(n=320分层随机抽签法分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观察组平均年龄(28.64±2.36)岁,评判性思维总分(287.45±19.42)分;对照组平均年龄(28.42±2.03)岁,评判性思维总分(288.01±19.72)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后并未发现差异性存在(P>0.05)。在本次研究开展之前,已向伦理委员会进行报备且得到许可批准。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相关内容,能够积极配合。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交班模式,护理人员在每日清晨进行大交接班,需要详细描述患者的病情状况等,并共同探讨下阶段的护理计划。

观察组实施SBAR交班模式。(1)组建SBAR交接班小组。由基层医院科室的护理人员、责任护士以及护士长组建SBAR交接班小组,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商定SBAR交班模式的具体方案,并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重点讲解SBAR交接班的重点把握部分或护理观察要点,同质化培训后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护士与责任护士主要落实SBAR交班模式的措施,包括SBAR交班报告的规范书写,集中交班报告陈述及床旁交班,均采用SBAR交班模式。护士长或小组长主要承担SBAR交班模式的教育、管理及持续改进工作。(2)规范SBAR交班模式流程。现状:临床患者的床号、姓名、主要病情变化或手术的时间等基本信息。背景:主要诊断信息、主手术后第几天、诊疗情况、病理状况等。评估:监测生命体征、伤口管路、输液管路、深静脉血栓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并发症、特殊症状、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睡眠质量等。建议:根据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医疗护理建议或下一班病情观察要点。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循SBAR交班要求书写交班报告,思路条理清晰地完成交接班,并审查无误后签名。(3)护士长或小组长主要承担起SBAR交接班的常态化实施,重点把控本班有病情变化的病危或病重患者,或当日手术患者的SBAR交班质量,实时审阅参与指导与不定期抽查反馈相结合,及时发现SBAR交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总结,不断优化改进SBAR交班流程。

1.3评价标准

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价两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一共包括7个维度,总分值在70-420分之间,所得分值越高,则表明评定思维能力越强[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是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单位采用(x±s)进行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结果

观察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寻找真相

思想开放

分析能力

系统化能力

求知欲

认知成熟度

自信心

总分

对照组

160

40.46±4.35

41.35±4.64

42.62±5.73

41.73±4.65

43.47±3.43

42.45±4.52

41.35±4.62

293.43±31.94

观察组

160

48.64±5.64

46.46±5.83

45.36±4.72

45.62±4.35

45.43±5.35

46.02±4.64

47.82±5.34

325.35±35.87

T

9.454

8.842

7.843

9.625

4.545

4.256

8.565

11.54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近年来,SBAR交班模式在我国医疗护理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使基层医院护理交接班等工作深度优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运用SBAR交班模式的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更高,说明实施SBAR交班模式,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SBAR交班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的交接患者的病情,便于下一班护士快速掌握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严谨的运用临床评判思维方式,严格SBAR交班模式的相关要求,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增强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对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准确传达给医生或下一班护理人员,能让病人更及时更有效得到救治与护理,并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展开SBAR交班模式,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任美洁,郑振娇,林锦霞,马云卿,曾年娇,林惠兰.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基层医院产科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06):118-121.

[2]张晴,厉春林,胡娜,杜晓亮.基于SBAR交班模式的NICU护士交接班思维导图设计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0):50-53.

[3]王玲,王威,马晗.SBAR交接班模式在外科护理交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