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3

民航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探讨

刘振伟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民航运输作为我们普通公众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发展状态对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民航业发展的现状,就是要站在促进民航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其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民航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一、我国民航业发展受到的挑战

(一)受疫情影响,航空业下行风险大

目前来看,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演进形势并不乐观,国外疫情仍处于爆发阶段,疫情发展拐点难见,一些主要的欧美国家由于管控措施不到位,目前疫情仍然呈现单日增长破万的势头。目前,我国的防疫政策方针上面仍然实行的是“动态清零”政策。预计2022年我国将维持严格的边境管控,然而随着疫苗、抗病毒药物及快速检测技术等构筑的多层次新冠防治体系逐步增强、全球其他地区疫情见顶回落,预计在我国强有力的防疫措施指导安排下,下半年实际防疫限制的相关措施和监管的限制区域范围,有望实现管制体系方面的逐渐放开。这将有助于释放被抑制的出行需求,支撑我国航空客运业务持续复苏。全球航空业的运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需求的增长也依赖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航空货运一直以来都与宏观环境和跨境贸易发展密切相关,周期性较强。航空货运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其运输的产品内容多为高端层次的消费品,因而在其需求弹性方面往往跟依赖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旦宏观经济不乐观,出现下行风险,居民手里的可支配性货币支撑降低,其需求幅度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对比客运市场而言显得更加脆弱。如若疫情持续肆虐,在2021年大幅增长反弹之后,2022年的全球经济形式在稳步增长的方向上不容乐观,经济增长风险偏向下行,因而航空货运的需求量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国际贸易增幅或将会有所放缓。在大国战略竞争日益激化的背景下,物流与供应链的重要性使得其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安全与在全球的影响力,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国家之间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较量,这种权力来自于国家对市场进出口贸易能力方面的控制。

(二)我国航空业发展受空管体制约束

为了确保空中运输安全,我国的空中管理体制相对其他国家是比较复杂的。现阶段,我国的空中管制通常采用了“分别指挥”和“统一管制”的形式。军用飞机主要由空军以及海军共同指挥,而我国的民航切实指挥民航飞机。在飞行指挥区和管制区内,各自划分各自管理,但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第一,我国的军航和民航的飞行管制区域的划分并不统一,因此导致经常出现一些航线冲突问题,另外,空域结构的不规范也是空中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合理的地方,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我国大部分的空域都由军方独自享用,进行军事演示或训练,导致我国的空间资源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进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第二,我国民航企业众多,除了国航、南航、东方航空等比较有名的企业外,还有许多中小企业,一片空域出现多家指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航空器出现了紧急情况,就需要临时改变所有的飞行状态,一旦指挥混乱,就极容易出现失误,另外,我国航空设备的老化并不统一,且更新的进度相对较慢,这就给空中的交通顺畅和效率带来了一定阻碍,导致发展缓慢。

(三)“碳中和”背景下,民航业发展面临转型

民航是国家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也引领着诸多领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国民航主管部门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民航节能减排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提出以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民航运行智慧化、能源低碳化、排放清洁化,为推动民航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开好局。中国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表示,民航主管部门将守住安全底线,提升绿色上限,强化智慧主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雄心与务实相平衡,注重眼前与长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有序推进航空运输深度脱碳,加快构建更为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民航体系。民航是国家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也引领着诸多领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应用。中国民航主管部门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民航节能减排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提出以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民航运行智慧化、能源低碳化、排放清洁化,为推动民航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开好局。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运行效率不仅是民航等航空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低碳承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本土民航企业和国际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智慧机场建设,探索创新性的低碳实践。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速,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纷纷出台加快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中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碳排放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家均已实现碳达峰。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线,也对我国各行各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我国三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源之一,是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重点领域,承担着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

(四)全球贸易结构正在重构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始生效。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RCEP的签署与生效不仅向世界传递东亚区域国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多边主义、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广泛共识,也为亚太区域内的价值链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从供给侧来看,亚洲已逐渐成为较为独立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区域内产业链表现出强大的紧密度和完整性,亚洲-亚洲已成为全球航空贸易最核心的通道,RCEP的实施有助于深化全球生产网络“美国-欧盟-亚太(RCEP)”三足鼎立的格局;从需求侧来看,无论是中间品贸易还是最终产品贸易,RCEP成员国都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内向化趋势,成员国间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为区域价值链升级重构提供了需求侧基础。围绕RCEP形成的生产网络不仅有利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也将充分发挥我国的制造业优势,利好我国实体经济和航空贸易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球供应链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在国际贸易摩擦、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各产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技术薄弱带来的供应链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尤其体现在数字化的高端技术行业。在逆全球化、发达国家供应链布局调整等趋势下,如何确保我国高技术行业的供应链安全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出现,虽然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透明化、智慧化发展,但数据集成带来的信息泄露问题频发,各行业都将面临数据安全威胁问题,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大,数字主权争夺进入白热化,影响了全球智慧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不仅倒逼国内航司、电商与物流企业等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区块链等技术在各项业务中的应用,也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强化消费者信息应用安全保护,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民航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航空运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航空运输数字技术领域的突破,从供给侧驱动我国航空运输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五)原油价格不确定因素多。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航空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原油价格波动的背后是国家的政治博弈,这也是石油软实力产生的政治效应。2021年7月,阿联酋提出提升产量基准,引发OPEC+成员国争议,最终达成协议,自2022年5月起,OPEC+的石油产量总基线增幅将为163万桶/日。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石油工业已成功度过疫情危机时期的减产高峰期,并获得了大量投资,能够进一步恢复生产和发展,预计在2022年将超过疫情前水平。美国方面,尽管受到页岩油行业资本开支纪律转向和美国传统能源政策转型等限制,2021年美国贝克休斯钻井数仍然缓慢、稳步上升,随着年末主要产油州工人逐步回归工作岗位,预计原油钻井数将快速增加,未来产量或将超出预期,据EIA估计,2022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增加至平均1180万桶/日。综上所述,2022年OPEC+稳健增产,以美国为首的非OPEC+国家提高产量,预计2022年世界原油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大概率将由紧缺转向宽松。然而,2022年伊始,国际能源市场便出现黑天鹅,哈萨克斯坦国内形势升级,重要能源产区遭波及,随后地缘政治风险在中东等地继续酝酿爆发;同时,美国、欧洲、北约和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拉锯正愈发引发市场关注,欧洲能源危机背后,俄罗斯天然气和原油出口可能因为潜在冲突被中断,众多可能的意外事件使得短期原油市场供应端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民航发展的转型措施

二、民航业发展转型策略

(一)重新规划航线,减少不必要的中转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为了减少中转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各大航空公司应该重新规划航线,尽可能减少中转,实行实时陆地防控机制。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中转带来的疫情隐患,又能够刺激大众消费,帮助民航公司增加收入。疫情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导致某一条航线或某几条航线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航空公司应该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对管辖内所负责的航线城市实施网格状管理,这样有助于为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避免因某一地出现疫情而导致某些路线无法正常运转。另外,各大航空公司可以联合起来,推出一系列的旅游路线,这样既能够带动国内经济,又能够帮助各大民航公司引流,进而提高收入。

(二)坚持创新策略,构建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源泉,是降本增效的根本手段。绿色机场的主要特点是资源节省和环境友好,如果希望以较少的能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更加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动应用,提高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设备的应用,并发展自然通风和自动采光等的被动式环保设施,以及更高效率的管理手段,促进绿色机场发展,缓解国际原油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影响。另外,要加强装备的能耗效率提升技术研究和新能源装备研制。目前地面运输装备电动化已具备较好条件,技术较为成熟,航空器的能耗效率也在逐步提升,都对民航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构型、新能源飞机的研发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此,美国、欧盟、俄罗斯等都进行了一系列预研探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公布了新飞机的路线图草案,并认为到2035年要使新飞机的油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百分之六十,且噪音减少52分贝;欧洲出台了《航迹2050:欧洲航空展望》的计划,建议在2000年基础上,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75%五,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90%。噪声减少65%,另外,各国正在部署研发超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应用于图像遥感、气象观测等不同方向,从各国的部署来看,新能源飞机已经成为未来民航领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三)创新产品设计,提升民航经济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航空公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一度引起热销,可见,在有效的产品下,可以刺激更多的市场需求。可鼓励各大航司继续发布新产品,鼓励各大城市之间推出精品快线,并从行业管理层面,规范快线运行标准,推动“快线”成为民航的重要品牌。航空出行的前段时间太长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与高铁竞争的弱势,建议进一步缩短值机截载时间,大力推广差异化安检,鼓励各大航空公司实施跨航司免费签转,试点隔离区内免费签转等;进一步支持多式联运,特别是强化城市快轨和高铁与机场的联通,提升民航的集疏散能力,强化民航数字化赋能。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航空运输行业的表现还不全面,迫切需要打开航空运输行业信息孤岛,进行资源共享,比如利用民航订票体系,推进上线空中物流、行李信息服务,进行精准信息供给,通过数据经营来形成全新的国内航空运输领域内需体系。

(三)依靠政府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机场的行业特性决定,不能缺少民航局、空军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小型机场要加速建设成为大型机场和区域枢纽,更应发挥机场作为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在今后的民航交通发展过程中,要紧密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航站楼及附属酒店的建设,推进边检、海关、检疫等功用设施落地,为区域枢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国内的民航运输与高速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将构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民航交通要充分利用好行业优势,加强对国家和地方促发展政策的解读,以配合城市发展和民航交通建设,各空港要促进临港工业的发展,以建立现代航空物流体系为中心,大力发展以地区和城市群为中心的配套运输服务和中转配送的现代航空产品运输平台,使其发展成为中国民航机场的优势产业,以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航交通体系化构建,

(四)优化空管体系

航空集团必须抓住机会,借助在领域内领先的先进飞行管理和信息技术,根据当前中国飞行发展状况,进一步理顺中国飞行管理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实现事业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传统双轨制为最简单高效的军民空管整合形式,不但可以细化空管事业,同时还可以优化运行体系,为空管整合的进行奠定了政策保障和科技基石,进而优化了中国的空间资源,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空域划分,促进空域管理机制革新,通过调整与优化空域构成以及进行空巢经营,以及通过统一规划,进一步扩大国际航线运营容量以完善国内飞行线路,进一步提升运营效能,在调整优化与协调空中航路结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区域导航技术开发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在空管保护设施较薄弱的区域的空管保障系统水平和能力。

(五)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

民航运行要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机场区域内飞机、设备设施的运行效率,提升机场管理水平,优化飞行程序和调度,减少飞机滑行距离和等待时间,优化航路规划,缩短飞行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民航绿色发展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形势动荡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推动民航绿色发展,需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建立创新驱动民航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智能化运行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革体制机制,促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结语:在国内国际形式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民航业应积极改革,通过对国家未来民航规划发展方向政策的解读与深化理解,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只有积极发展适合未来需要,资源节约良好的航空运输体系,才能在面对当前形势方面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同时,政府方面也需要与航空公司共同制定发展策略,在面对国内国际格局、形势、政策多变的态势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民航业发展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我国民航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尧,鲁帅 . 中国民航发展环境的战略思考 [J]. 科技展望,2016,26 ( 32) : 256.

[2] 李堃 . 加快民航强国建设发挥民航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J]. 民航管理,2018 ( 1) : 28 - 30.

[3] 沈健 . 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下机场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 民航管理,2021 ( 3) :

48 - 50

[4]岳琦,杨煜. 民航数字化转型还在“摸索期”业界热议数据互通[N]. 每日经济新闻,2021-09-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