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吕奇玲

 桂平市第四中学 537200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核心素养归纳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明确指出“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因此,在制订培养对策的过程中,教师不宜采用“分化教学”的方式,否则容易造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脱离。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任务教学法探索了具体课例视域下的核心素养培养对策,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任务教学

笔者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人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虽然严格遵循《标准》提出的四个方面要求,但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分割性,如专门针对“信息意识”制订对策,无法保障其余三项核心素养的均衡提升。任务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集成性,其以一个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为媒介,可以将四部分核心素养融合在一起,保障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1.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科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与该问题有关的结构和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问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进行科学推理,从而明确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自信心。

  1.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及文化素养方面。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而且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助力和谐网络公共环境的营造。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应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确保在网络环境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

  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在信息来源方面存在一定的敏感程度,并能对获得的信息价值进行判断。学生具备信息意识,可以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炼信息价值,从而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作出的判断不但可以影响预期分析,而且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引导。具备信息意识后,学生可以在生活及学习中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1.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进行改变,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传授,只要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资源也可以实现全球共享。数字化学习意识可以使学生转变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在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因此,学生需要树立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思想,养成数字化学习素养,使学习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从而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在终身学习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目标也在逐步实现。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意识培养对策

所谓“信息素养”,泛指学生对信息价值、信息技术、信息转化等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面对具体项目时则表现为特定的“信息心理倾向”,如能够根据教学项目描述的事实、过程、要素、方法等进行信息抽象,为项目实践提供科学的信息转化机制、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架构等。教师可以将“全班户外游活动计划”作为教学基础,前期通过导入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任务解决动机,然后利用PPT展示整个活动流程、相关要素等,让学生结合Excel表格工具增强信息意识的敏感性,自主发掘需要处理的数据内容,如人数、装备、采购材料、采购金额等,形成初步的信息化心理倾向。后期,笔者借助可行性论证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以“时间”为限定条件,笔者将准备时间、集合时刻、出行时刻、路程时间、返回时间等数据化,让学生判断“户外游”最少需要的时间,并在Excel表格中合理安排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可视为对客观事物的信息抽象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化处理手段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计算思维培养对策

这里所说的“计算思维”,并非数学意义上的“加减乘除”计算,而是强调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工具形成的思维解决问题,重点在于方法的运用而非计算能力的强化。计算思维核心素养形成的表征是合理安排、综合运用资源,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其间涉及模型建构、流程分析等复杂工作。

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对策

所谓“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评估之后选用适合的数字化工具、方式、资源等,达到创新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其中的“学习”强调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掌握,“创新”强调数学的创造性使用。结合课例,该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可以筛选规模化数字任务,如采购商品、兴趣爱好、认同调查等。以“采购商品”为例,全班户外游活动任务中,需要采购一定量的食品、饮料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Excel调查表格,并将预设的几种商品填写进去,如面包、矿泉水、绿茶等。获取基础数据之后,学生需要在“总计”一栏利用求和公式获取总金额,再利用AVERAGE函数判断不同类型商品组合的均值(如面包+矿泉水、面包+绿茶),反映出哪一种选择更经济,更符合高中生的消费水平。纯粹的数据表达形式不够直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入—图表”选项,将具体的数据转化成饼状图、折线图、柱状图等,更加清晰地展示“户外游”的成本情况。

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对策

所谓“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学生作为一个“信息人”在信息社会中应具有的人文关怀、文化修养、道德品行等。基于任务教学法及该课例内容,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对策可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警示”体现。例如,教师可以在“全班户外游活动计划”中加入“保障性要素”,如生态环境保护、个人安全防护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处理的信息关系到他人安危、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近五年来学生外出旅游发生意外情况的信息。相关案例、数据等可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取,学生可按照时间序号、意外原因、伤亡情况等进行信息转化,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防范建议。

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技术认同感培养对策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认同感,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认同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一目标,从而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目的性,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认同感。

结语

将具体教学任务作为媒介,可以实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聚合,确保四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一致性、协同性。同时,将任务作为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能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清平.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