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界”、“无界”视角简析山西方言重叠式动词的表达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6
/ 3

从“有界”、“无界”视角简析山西方言重叠式动词的表达效果

邸恩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重叠是汉语词法构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山西方言的重叠式动词形式众多且复杂。本文拟从“有界”、“无界”的视角入手,分析在“有界”和“无界”的维度对重叠式动词分类会给其表达效果带来哪些变化。

关键词:有界 无界 重叠式动词 表达效果

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部分,“有界”、“无界”的概念最早是由沈家煊先生首先借鉴到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来,陆俭明先生对此也有阐发。沈家煊先生首先强调,“‘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是主观识解和概念上的对立,不是客观的、物理上的对立”。其次,沈家煊先生认为“有界”、“无界”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原则”,需要在提前规划好的确定的某一认知领域内进行比较,尤其是在动作动词和事物名词搭配时,当动作是“有界”时,受动作支配的事物也应该属于“有界”事物去理解;当动作是“无界”时,受动作支配的事物也应该属于“无界”事物去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个匹配原则用于研究重叠式动词在具体句子中搭配的名词应该具有什么条件,并以此来反推分析重叠式动词是属于“有界”还是“无界”。

山西方言中的重叠式动词具有自己的词缀特色,形式众多,有时很难直接区分各类形式在表义特征和表达效果上的细微差别。文章以太原市、运城市平陆县和忻州市五寨县三个地区方言词汇中的重叠式动词为主要材料,选择从“有界”、“无界”的视角进行简析,可以对山西部分地区方言重叠式动词有新的理解,也便于更好、更适宜地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重叠式动词。

一、AA式重叠动词

AA式的动词重叠形式在汉语中十分多见,不仅是在山西方言,其他地区例如江淮官话中的南京话、吴方言中的义乌话等都有很多例词。AA式动词重叠是最单纯和简易的重叠形式,是重叠式动词具有动作时量短或动量小语法意义的典型代表。具体词语有如下举例:

太原市:走走 听听 试试

运城市平陆县:开开 歇歇 送送

看看 闻闻 骑骑

忻州市五寨县:看看 转转 见见

根据沈家煊先生提出的匹配原则,“AA”式重叠动词的归属可以从该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时所搭配宾语的修饰词中来确定。仅观察“看看”、“转转”这些词语所代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分界点并不明确,不像“看了”或者“看完”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动作有准确的结束分割点在其中蕴含,所以是持续性的无界动作。因此,当搭配“看看书”、“转转圈”或者“尝尝菜”时,后面的“书”、“圈”、“菜”都没有特指,也没有数量词修饰,只是泛称,因此这些事物名词是无界的。那么反过来说,当“AA”式重叠动词后面所加的名词前有了修饰语进行限定的话,相对于泛称,这个名词就成了有界名词,支配该有界名词的动词也应该是有界的。例如“你看看这本书”,“你尝尝我做的这个菜”,“你歇歇你的左脚”,在这三个句子中,书是特指说话人指定的一本书,不再是无界的泛称,“看看这本书”的动作“看”就是从翻开这本指定书的第一页起到该书的最后一页终,“看”的动作就有了明显的起止点,因此此句的“看看”就是一个有界动作,剩下两个句子也是同样的原理。这样通过“有界”和“无界”的划定,可以更进一步明确和辨析“AA”式重叠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以及代表动作的动量大小。

二、ABAB式重叠动词

ABAB式的重叠式动词在山西各方言片区也分布较为广泛,具体例词如下所示:

太原市:打听打听   走动走动

运城市平陆县:拨拉拨拉 动弹动弹

忻州市五寨县:打听打听 指点指点

山西方言中的ABAB式重叠式动词相比普通话里的来说,可以重叠的“AB”式基础动词词语要更多一些,很多担当基式的“AB”式动词词语在普通话中只能单用,甚至不存在,但是在方言中就变得合理,并且还兼具更多表意功能。此外,山西方言中有一些“ABAB”式重叠动词中“B”的位置还可以由几个固定的构词词缀充当,多为“打”、“达”、“巴”,例如在大同浑源有“溜达溜达”,在运城绛县有“蹦达蹦达”,以上这些词语因为词缀本身无实际意义,仅是词语构词形式相同,所以也可以看作是“ABAB”式重叠词语的延伸或者变式。和“AA”式重叠动词稍有不同,“ABAB”式词语在表达短暂、微小的语法意义方面并不明显。在实际交流中,说话者的状态可能更接近于随意、不经意,但是多含有祈使语气,也常用在祈使句中,表达请求、建议的意愿。

同样以分析“AA”式重叠动词的方法来分析“ABAB”式重叠动词,也是适用的。例如:“你帮我打听打听这个事情吧。”和“你帮我打听打听事吧。”,显然后者存在语义不明和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在日常交流中也不这样使用。前者中“这个事情”有“这”的限定,且指向“你”,所以“打听打听”这个动作是有界的,是打听“这个事情”的特定时间段内持续发生的一个动作。在之后的使用中,就应当注意这一类重叠式动词后面搭配的名词要有修饰和限定,才能更好地突出句子的表达核心。

三、圪A圪A式重叠动词

“圪”是晋语地区最显著、最具有代表性的构词特色之一,很多学者都对“圪”的构词手段和虚化历程进行过深入研究。“圪A圪A”式重叠动词一般是以“圪A”为基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一般也多为动词重叠。具体例词如下所示:

太原市:圪歇圪歇(圪歇歇) 圪转圪转(圪转转) 圪扭圪扭(圪扭扭)

        圪闪圪闪(忽闪忽闪) 圪蹴圪蹴(圪蹴蹴) 圪抓圪抓(圪抓抓)

忻州市五寨县:圪转圪转 圪扭圪扭 圪洗圪洗

              圪转转    圪扭扭    圪洗洗

和“AA式”具有相似的一点是:“圪A圪A”式的构词也有很多其他变式,这主要和基础词语“圪A”式可变化的灵活度高有很大关系,从而延伸出有“圪AA”式。此外,有些地区还和“AA式”相混合,配合出“圪A一A”式,也可以看作是“圪A圪A”式的变式。在太原部分地区,还有在周边城郊的清徐县等地,“圪”字构词词缀还会替换成“忽”,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在描述灯一闪一闪的状态时所使用“忽闪忽闪”一词,但是由于和“圪A圪A”式有极大相似度,所以划分在一类中,有些学者在著作中将这一类形式概括为“XAXA”式。

“圪A圪A”式重叠动词大多表示动作的重复,也具有表示动作动量小或者少的语法意义,但不同点在于量级,也就是程度的差异。“扭”如果代表此动作一般正常的动量,那么“扭一扭”、“扭扭”的动量就会比“扭”小一级,而“圪扭圪扭”或“圪扭扭”会比“扭一扭”和“扭扭”在动量上更小,在时量上存在更为短暂。

从“有界”、“无界”的角度再次观察“圪A圪A”式重叠动词,以“圪洗圪洗”或“圪洗洗”为例,因为“洗”本身是一个及物动词,在“洗菜”、“洗枣”中都存在受事一方,只是这里的“菜”、“枣”相对“一把菜”、“一颗枣”来说是无界的;在对话“谁在洗澡?我在洗。”中,答句中“洗”后虽然没有其他句法成分,但句中也表示出了该动作的施事方。那在方言重叠词“圪洗圪洗”的使用中,也应该有同样的句法规则。“你赶快圪洗圪洗/圪洗洗你的脸吧。”和“你要不圪洗圪洗/圪洗洗吧。”中,前者因为确定受事指向“你的脸”,所以此时“圪洗圪洗”有界;后一句中“圪洗圪洗”仅表示这个动作,但这个动作是否持续,持续时长,何时终止都没有明确表达,所以可以认为是无界。

四、AABB式重叠动词

“AABB”式重叠词语在普通话中多数是形容词重复或者基式为双音节拟声词的重叠式。在山西方言中,“AABB”式的重叠动词语料并不多,很多地区只是用字相同,但意义没有差别。具体例词如下:

太原市:躲躲闪闪 磨磨唧唧

运城市平陆县:磨磨蹭蹭 次次磨磨 敲敲打打

“AABB”式重叠动词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基式。基式“AB”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动词词语,可在句子中充当独立的句法成分。在具体语境的表达中,这一形式的重叠动词部分会因为“有界”和“无界”的确定而带有不同程度的贬义语体色彩。

五、AAB式和ABB式

“AAB”式重叠动词在普通话中也很常见,在山西很多方言点也有很多例词。而“ABB”式在山西方言中存在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地区集中,且很多词语仅用字不同,意思是完全相同。具体例词如下:

太原市:AAB 帮帮忙 洗洗净 消消食

ABB 鼓捣捣 转圈圈

忻州市五寨县:倒倒位

运城市平陆县:AAB 散散心  败败火 消消气

ABB 过家家 做熟熟

“AAB”和“ABB”式重叠动词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构词结构大多相同,“A”大多为述语,“B”为宾语,合起来构成述宾结构。在具体语境中也表达了随意、舒缓的语气,包含有建议、祈使的意愿。

“洗洗净”中的“净”、“做熟熟”中的“熟”都是形容词,并且和动词构成中补结构。在这两个重叠式动词中,“净”、“熟”是动词的终止状态,也就是说“洗”和“做”的动作开始发生且一直持续到补语“净”和“熟”的状态或情况出现时结束。因此,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这一类重叠式动词是典型的有界。这一类中补结构的“AAB”或“ABB”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效果的重点就在于动作终止,即补语代表的内容。

“败败火”、“消消气”是述宾结构。在这两个重叠式动词中,只陈述了“火”、“气”这样动作的对象,但“火”、“气”本身是无界的名词事物,根据匹配原则反推,“败”和“消”动作的动量和时长是无法确定的,所以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这一类重叠式动词是无界重叠式动词。这一类述宾结构的“AAB”或“ABB”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效果的重点仅在于动作如何,而不在于事物是什么。

沈家煊先生在自己的论著中曾多次强调“‘有界’和‘无界’主要是指人的认识,不是指客观实际”,“主观识解不是非得跟客观事实一致,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以主观识解为准”。[1]所以“有界”和“无界”很大程度依赖于人个体的认知,有很强的主观性,还有待继续挖掘和考证,但它在辨析和研究词语在不同语境表达效果等方面可以提供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关于“有界”/“无界”理论及其应用》[J].《语言学论丛》第五十辑
  2.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 乔全生:《晋语重叠式研究》[J].《华中语学论库》.2000年
  4.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第5期.1995年
  5. 沈家煊:《再谈“有界”与“无界”》[J].《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6. 王洁明:《从“有界”、“无界”考察上海方言的动词重叠》[J].《语文学刊》2008.11

[1] 沈家煊:《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