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的监测与协同控制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的监测与协同控制技术

刘海涛

陕西省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陕西  汉中  723000

要: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水环境的污染。水污染不再是区域问题,而是区域间的水污染问题。因此,水污染是难以控制的,因为其特点是完整性和复杂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成为跨区域和跨河的公共事件。尽管中国目前致力于水污染控制,但由于中国某些地区对水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紧迫性,因此水污染总量控制的实施很困难。此外,水环境系统中广泛的不确定性也使水环境管理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的科学合理分布变得复杂。因此,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的监测与协同控制技术,实验结果表明此次研究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控制技术

1、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特征

区域生态经济和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善治,确保生态问题得到改善,生态经济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各种生态问题得到预防,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链完善,经济活力高,提高经济治理水平,应对各种生态治理挑战。在研究和实施区域生态经济方面,我们做好了生态环境管理,避免了各种生态问题,促进了有关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经济治理水平。同时,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论证,以完善经济模式,控制相关经济资源,规范各种经济治理模式,提高生态经济水平,具有节能和可持续能源利用的特点。各经济模式结构合理,相关产业联系紧密,产业协调发展能力提升,生态经济治理价值提升。为了全面优化区域生态经济,我们需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控制生态产业发展。在产业治理方面,应探索和实施具有区域生态资源特色的差异化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每个地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和基本结构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有助于多样化和改善各种生态活动,提高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2、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

隐藏水污染是水污染监测的难点。利用GIS技术对水污染监测进行可视化建模,可以更好地了解水污染的机理和迁移规律。还需要模拟水环境中污染物和沉积物的空间迁移。为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应在模拟之前对该区域的水流过程进行模拟。基于上述分析,计算基于一维水质模型,输入为河流速度、污染物排放浓度和猝灭因子。基于污染物的浓度值以颜色表示(浓度越高,颜色越深)。空间插值法用于分析地下水污染水平,并计算未知点的污染水平。

3、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协同控制

3.1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区

3.1.1如果某区域内的生态水环境出现了严重污染,则要对区域内的水环境实际特点展开实时监测,实施协同管控。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风险情况实施区划处理,针对具有相似风险的单元实施细致划分,以确定具体的风险等级,并采取合理的排序方式,结合具体的风险等级进行环境风险排序。借助有效的风险识别手段可以切实规避环境污染问题,降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风险,同时,让流域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水平得以切实保障,以提升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为达到精准的风险识别效果,要求积极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分区指标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水污染的协同治理效果。

3.1.2具体的区域风险指标体系内容如下:①针对环境风险源特性进行分析,结合事故发生率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及危险程度,确定相应的环境风险等级;②明确区域内的风险受体状态,即分别确定人体健康风险、敏感保护目标及水生生态风险指数;③确定区域内的损失及风险抵消情况,明确水污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情况,分析其风险是否可以与自身因子和应急因素相抵消。

3.1.3结合上述风险指标体系进行污染物分析,以确定其在进入水体后的风险情况,随着污染物的持续移动和大幅稀释扩散,可能相应影响污染物的浓度,为此,要求针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确定具体的事故影响范围,将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安全区域范围内。借助对污染物浓度的风险,可以明确事故风险情况,并将其与事故泄漏水平相联系,进而确定危险物品储备所带来的实际危害。

3.2风险性指标量化利用上述预处理方法,同时,结合风险水平进行区域风险等级划分,可以实现与风险源模糊评价指数的充分对应,并将其分成四个不同层次。现结合上述四个风险等级标准值及模糊矩阵情况进行模糊矢量计算,以确定不同风险源的实际风险状态,达到量化处理不同风险性指标的目的,为后续开展水污染协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3.3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3.3.1结合上述综合分区的内容,针对各项指标实施量化处理,分析其结果,并以此为前提开展高效的水污染协同控制治理,深入落实典型的区域总量控制制度,以实现对于控制指标的合理分配,使其得以平均分配到下级机构中。要求相关环境管理机构在实际管理阶段充分关注区域总体目标,并将其视作使用者的设计排放上限,让使用者据此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降低环境总量指标。因此,需要排污单位积极采取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综合利用减产、优化生产工艺、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等手段,降低污染排放量,同时,也可以借助排污权交易的手段争取更多的排放指标,与此同时,则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引发二次补偿问题。对于区域水环境系统而言,其中的水体纳污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径流量的影响,为此,可以大致将排放总量指标分配问题概括为两阶段随机规划问题,以确保可以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背景下,争取最大化的区域经济效益。

3.3.2为确定处于不同概率背景下的水污染差异情况,要求在相应的时段内分别设定具体的径流量情景,充分关注水环境纳污能力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差异性,关注纳污改善工程的应用实效,明确其在不同水功能区的适用性和效率。因此,可以采取两阶段随机规划的方式,积极构建纳污能力分配模型,以达到良好的排污单位总量控制效果,针对各项指标实施合理分配,以便更好应对不同背景下的两级削减问题,同时,构建系统的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以促进水环境纳污水平提升。

3.3.3要求在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其纳污水平,并据此确定所需治理的实际范围和力度,以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4、结语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好必要的研究控制,引入可持续发展管理要求,做好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不断解决生态积极探索发展中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优势,助力经济协同发展,提高经济活力,改善经济问题,在生态经济管理上,突出区域发展实际控制效果,实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雷.试论基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8):104-105.

[2]陈敏.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5):78-79.

[3]赵爽.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J].营销界,2019(33):10+31.

[4]李萍.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探讨[J].财富生活,2019(16):93.

[5]张松.经济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区域经济发展[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9):13-14.

[6]段新,戴胜利,廖凯诚.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1):84-87.

[7]申彩婷.新时代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及预测——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0(15):74-76.

[8]李虹,李蕾.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2):24-26.

[9]庞庆华,李铭珍,李涵.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