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黄小星,雷志平

成都市双庆中学四川成都 610051

摘要有感于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殚精竭虑设计提问、学生疲于应付的现状,本文试着从学生问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问的有效途径、正确看待、积极应对疑等方面作出阐释,以期对问题教学有科的认识。

关键词问的权利;理论依据;有效途径;正确看待;积极应对

曾听著名主持人杨澜在《我问故我在》中说:“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只学会了如何应付老师的提问。”听后令人沉思。的确,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模式似乎长期贯穿整个课堂。有的老师往往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问题提得发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实不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出发,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深浅不一的问题,然后对问题情境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比之“全盘授予”要事半功倍得多。

让学生问的理论依据

让学生问是“对话”的前提

“对话”是新课标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均有相关的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学生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通常采用的老师提问,则是把教师放在塔尖上,居高临下,这种鸟瞰式的教学方式,必将拉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距离。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而不是建立在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师问生答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基础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感悟,才会有真问题。

让学生问是师生走向平等的开始

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以人格地位的平等前提,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可见,平等性是对话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耐心倾听。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包容学生的肤浅,才能允许学生的偏差,才能逐渐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提升学生问的质量。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才会走向原生态。

培养学生发问的有效途径

要发问就须寻疑。因为疑与问是互为表里的:“存于心为疑,出于口为问;问能显示疑,疑将导致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把握寻疑方向

正所谓“老师授之以渔,学生方能捕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寻疑,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学生掌握常见的寻疑方向是必要的:

模仿型寻疑---同学曾怎么发问让自己绞尽脑汁就怎么寻疑;练习题经常怎么出错就怎么寻疑。学生经常会在诸如字词读写易错、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就是例子。

思考型寻疑---学生在独立阅读方本的过程中,常常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发现文本前后矛盾之处。如拓展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就提出:既然宝玉是封建叛逆者的形象, 是值得肯定的人物,为什么《西江月》词里却说“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呢?

比较型寻疑----比较常常是发现疑问的最好方法。如学生在学习了《白兔和月亮》、《伤仲永》两文后惊奇地发现,“良心未泯”、和“泯然众人”中的“泯”书中的注释竟然是矛盾的,从而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比较中也有了辨伪去妄的能力。

创造型寻疑----这是寻疑的高层次。创造型寻疑是指学生能不囿于古人陈说,能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未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文时,有些同学为夏洛克翻案,写了《夏洛克案例透视》等文与老师争辩。不管结论如何,学生这种敢于向前人陈说挑战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是因为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厢情愿地“全盘授予”。学生简简单单的应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如要改变,则必须从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板书课题之后,便 从“审题”开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发出疑问:“人类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它说的一些什么话?它与人类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它的话语起什么作用?”学生的质疑正是解决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疑而读,疑中再生疑,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它就仿佛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由问题入手,从而读懂全文。

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问题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变成提问的“主体”,对学生提问多给予成功的体验。如老师可以预先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一些复杂的难题,而实际上给的是一些容易的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最后,当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加强了,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心情出现了、加强了,这时再给他们真正的难题。我觉得用这种方法能够成功地培养学生对于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的稳定的积极动机。

此外,教师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记得我听过这样一堂课,老师教《燕子》时,学生当堂发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老师想了想故意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沾水缓冲一下,不然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马上就有学生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老师虽然被“将”了一“军”,但她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你不盲从,能坚持真理,真不错。”中肯的鼓励相信会让这个学生以后更坚定地坚持己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让我们把亚里斯多德这句话奉献给每一个学生吧!

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增强求知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桥之美》一课时,我将各种桥的图案制成课件让学生观看,然后激发学生:“你认为桥之美在哪里?什么样的桥不美?你也来设计一座吧!”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又如我在教《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我运用多媒体,先展示了圆明园的美景,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时,学生也就课文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也有许多精妙的答语。此外,朗读法、表演法、比较法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正确看待疑----共同析疑,激励创新

教学中我们总希望把“疑”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千方百计去“答疑”、“解惑”,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是以“无疑”为荣,结果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其实,能发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

对于“疑”该如何处置?我从“疑义相与析”中得到启发,就是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学中之疑。这里重要的不是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一起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学习者寻疑的热情与析疑的方法。允许各抒己见,允许求同存异,提倡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在共同析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 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偏题、怪题,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意识,弯下腰来,和学生一起寻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寻疑的积极性与发问的能力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寻疑析疑方式,如学生一人寻疑,集体析疑,或集体寻疑,几人析疑,这是擂台赛式的;或分组寻疑,分组析疑,这是对抗赛式的。在析疑过程中有时也不妨由教师作中心发言,如在教《威尼斯商人》时,教师把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历史时代与文化前景作一适当介绍,把学生的寻疑与析疑引入正确的途径。

厉兵秣马-----积极应对问的挑战

有人曾说,做语文教师是轻松的,只要提几个问题,把教参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便可万事大吉。提倡让学生问,这就预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全部依赖教参,死守教案,那极有可能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得无招架之功。让学生问,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紧帖文本飞翔”,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上过的一堂即兴的公开课是最成功的。他在谈到成功的原因时说道:“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积月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让学生问,其实是为教师提供了升华自己的契机。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进而教学生科学的寻疑方法与大胆的发问精神,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学生既会寻疑又会发问,不但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创新意识也得到了积极强化。惟有那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才会把求知当作一种享受。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就让我把这句话奉送给所有的语文同仁,与大家一起共勉。

参考文献:

(1)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

(2)李家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

(3)肖川,《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

1.黄小星(1987-12) 女, 汉族, 湖北宜城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职称, 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教育

2雷志平(1973-2)女,汉族,四川德阳人, 大学本科学历, 中学一级职称 ,研究方向: 中学语文教育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