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黄天云

320681198911081641

  摘要:总结了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的症状表现及在淮安市的发生状况;从土地、栽培措施、品种特性、天气变化和植株根系生长、养分均衡、水分运转、抗逆性等方面分析了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Abstract: the symptoms of physiological bacterial wilt in rice-wheat continuous cropping field and its occurrence in Huai'an city were 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bacterial wilt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 cultivation measures, variety characteristics, weather change, plant root growth, nutrient balance, water transport and stress resistance, and th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水稻青枯病;发病原因;控制对策

  水稻青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稻麦连作区流行发生,病害主要发生危害期在水稻灌浆期,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病害发生情况

  1.1病害症状

  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症状表现为:水稻灌浆期的植株突然失水青枯,病株叶片内卷萎蔫,呈失水状,青灰色,无病斑;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植株倒伏;谷壳青灰色,成为秕谷;根系发黄变黑。常常在1~2 d内突然大面积成片发生,青枯死亡为整穴突然死亡,田内成块状发生。可以区别于虫害的单茎蘖黄枯、死亡,区别于病理性病害的渐进式死亡[1]。

  1.2发生特点

  病害表现为急性型、突发性,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遇气温骤变,易引发病害,田间成片发生,病害症状及损失程度根据发生早迟有轻重之分,表现症状后难以恢复。

  1.3危害损失

  水稻青枯病在灌浆期发生,病害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产量形成期,对产量影响较大,使水稻倒伏,灌浆时间缩短,提前成熟,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大。从穗粒结构看,发病植株主要表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田间考查:发生典型青枯病植株结实率为74.2%,比健株下降19.3%;青枯病植株千粒重26.4 g,比健株减轻2.5 g,下降8.4%。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20%,严重田块可减产30%以上。

  2病害发生原因

  2.1稻麦长期连作,受土壤连作障碍效应影响

  楚州区耕作方式以稻麦连作为主,多年实施大面积免耕播种小麦,简易轻型浅耕栽培水稻。由于长期推广免少耕技术,导致水稻耕作层浅,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保肥保水能力下降,同时长期稻麦连作,作物生长产生连作效应,使土壤形成连作障碍,产生对水稻生长不利的生态环境。

  2.2有机肥施用少,土壤肥力下降

  农田有机肥投入量逐年减少,农村农家积造有机肥普遍减少,田间仅少量施用工业化生产的有机复合肥,农民不注意用地养地和培肥地力。少数田块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也偏少,氮肥施用量偏高,致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供肥能力下降,使水稻易发生早衰现象。

  2.3水稻轻型栽培模式,水稻根系着生浅

  20世纪从9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抛秧、直播等简易轻型栽培技术,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益,播期推迟可以避开灰飞虱生源,控制、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但这种栽培方式缺点是水稻根系发生在土壤表面,根系着生于土壤浅层,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使水稻抗逆性差,分布在浅层根系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在遇到气温急剧变化时,根系吸水能力差,易于发生水稻生理性青枯病。

    2.4水稻品种抗逆性差异的影响

  据近几年田间发病情况观察,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表现有所差异,如淮稻9号、扬辐粳8号、徐稻3号等品种的青枯病发生较重,通常为大穗型水稻品种及稻株易倒伏的品种病害发生较重。中熟粳稻病害重于迟熟粳稻。

  2.5台风、气温剧变天气是引发青枯病的直接诱因

  水稻是喜温植物,粳稻灌浆期适宜温度为20~28 ℃,楚州区近几年来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水稻生育期推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寒露)为灌浆期,此阶段气温变化较大,时常还有台风天气,气温往往会陡降,最低温度可降至13 ℃以下。2007年10月8—9日受台风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气温从10月7日最高温度27.1 ℃降至10月9日最低温度12.4 ℃。2008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出现2次降温过程,10月8日最低温度下降至11.9 ℃。在低温情况下水稻代谢加快,抗性下降,台风及阴雨天过后天气陡晴,气温陡升,蒸腾作用加快,引起生理失水,导致突然青枯死亡。

  3防治对策

  3.1合理轮作,完善耕作制度

  采取轮作换茬,在免少耕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推行轮作(深耕)制,进一步完善耕作制度。秋播麦熟为轮耕,每2~3年耕翻1次;夏播稻熟为普耕,改一次性旋耕为深耕再旋耕碎土的2次耕作。抛秧、直播等轻简种植方式的,更要做好轮耕深耕,对于沙质土壤田块,要加强改良措施,采取手栽稻作方式,并推广应用成熟期早的早中熟的水稻品种,以避开可能的诱发青枯病的低温天气[2]。

  3.2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科学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加强土壤质量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有关规定,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推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用足有机肥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恢复农田有机肥投入水平,开展测土配方平衡配套施肥。改变偏施氮肥和后期氮肥偏高状况,采取降氮增磷钾添微肥。

  3.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

  可以选择扎根深、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发挥其抗青枯病的能力。在水稻生长中期适时适度加重搁田,促进根系下扎生长,水稻生长期要避免长期深水灌溉,抽穗期后保持间隙灌溉,清水硬板,以水调气促根,增强根系活力,增强水稻抗逆性能。后期防止断水过早,在收割前7~10 d上最后一次跑马水,才可断水,低温来临前要采取保护性上水措施,以降低低温的影响[3]。

  3.4喷施叶面肥,控制早衰

  在水稻穗期喷施叶面肥,调节水稻生理机能,保叶养根,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植株养分水分运转,增强水稻抗逆性[4]。可以在水稻生长盛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可结合水稻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肥药混喷。生产实践证明,水稻穗期喷施叶面肥料能显著降低青枯病的发生。腐殖酸类、氨基酸类、微肥激素类叶面肥料都可使用,可根据水稻的长势和营养状况选用。

  4参考文献

  [1] 陆廷鹤,瞿廷广.沿江地区水稻生理必青枯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J].农业装备技术,2006(4):31-32.

  [2] 万靓军,霍中洋,张洪程,等.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4(4):682-744

  [3] 苑战利,付玉,郑洪艳.水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垦殖与稻作,2006(2):41-42.

  [4] 倪凤君,毕春彦,吴东梅.水稻生理病害的诊断与防治[J].黑龙江农业,2003(10):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