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庄静

泉州市培元中学  362000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及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中深发展的良好品质与能力。而“读思达”教学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为历史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鉴于此,本文就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读思达”教学法。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高中历史;辛亥革命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只有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以及自主表达,才能对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掌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灵活地应用此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读思达”教学法是由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简单来说,“读思达”即“阅读、思考、表达”。 余文森教授在《“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一文中提出“读思达教学法”在不同学科里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阅读、思考、表达实践中彼此顺序不是固化的,可以其中任何一方为龙头和红线重组教材学习和教学的流程,主要变式有基于阅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输入导向、阅读导向的课堂教学)、基于思考的“读思达”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思考导向的课堂教学)、基于表达的“读思达”教学模式(输出导向、表达导向的课堂教学)。那么在应用该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谈谈“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读——有效阅读,学会阅读方法

“读”简单来说就是阅读,从性质上来看,在“读思达”教学法中“读”本身是独立的,既不属于精读,也不属于泛读,而是一种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手段,是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探究、以及表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学习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产生整体的感知,从而让学生学习目标及方向,在后续学习活动中能够做到更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进而可为后续的思考、表达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包括课标、教材、课外补充材料等,引导学生阅读学会有效阅读的方式,并围绕课标和学习目标去提炼,去学习。

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辛亥革命》一教学时,针对本课课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本人将本校校史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共进大同”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辛丑条约》的内容,结合教材,梳理清政府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对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进而探究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再引导认真读一读“辛亥革命”的概念,从广义、狭义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促使学生在于辛亥革命的概念形成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理解辛亥革命在我国百年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二.思——引导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思”简单来说就是思考,对于“读思达”教学而言,“思”的过程和传统教学中“学”的过程较为相似,但其不同之处在于,“思”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思考、探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读思达”教学法中“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慎重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配合教学,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探究,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教学效果。

仍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带领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思考,梳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三个小标题及各标题下的相应内容,以此来梳理三部分之间的关联。此时有学生说,第一部分组要内容是“武昌起义”的背景及经过,第二部分则为武昌起义的成果,也就是中国民国的成立,第三部分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这样通过读学生已经大致梳理了文章的基本结构、理顺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基本脉络,这样课堂教学自然更加有条理,教学效率也随之提升,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在阅读中提炼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而在理清楚了学习思路、知识脉络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探究,如可围绕文中三部分内容,为学生设计思考探究问题:

问题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光复,之后清朝统治瓦解。从时间上看,这一过程进展非常迅速。那么,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的进程会这么快?

问题2: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说一说你对该宪法的性质、意义的理解,同时对当时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分析。

问题3:阅读教材内容,探究分析袁世凯为何可以篡夺革命果实?

问题4: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它是成功的,另一种认为它是失败的,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以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在给出思考探究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或者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围绕探究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对思考结果进行总结概括,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对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三.达——引导学生表达,培养表达能力

“达”即表达,在“读思达”教学中,“达”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其不仅强调教师的知识的讲解传授,同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自主表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与思来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理解展开表达,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获得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完成了阅读和思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表达,让学生就自己的思考探究结果进行表达阐述,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单纯的输入,向从输入到输出过渡,为其表达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完成了对上述四个思考问题的探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自身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表达阐述,让学生在表达中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梳理、加工与整合,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读思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之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从而可切实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巧雅. 主题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J]. 广西教育, 2021(18):98-100.

[2]李超. 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以《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 科学咨询, 2021(035):9-10.

[3]姚佳欣. 运用"情知教学论"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使用情境教学设计为例[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32):0006-0007.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引领下中学历史育人方式的优化探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批准号KCB2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