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篆书书风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赵之谦篆书书风探析

欧阳岑思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碑派书法的发展是时代发展必须的产物,是丰富书法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提高学者、艺术家、书法家的视野,鼓励书法家对于书法书写风格展开探索,经过实践,创造新的艺术风格。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均发生变化,开启新书风模式的探索。其中,赵之谦在诗、书、画印等领域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地便是为碑派书法开创出一条全新的书风之路。基于此,本文将对晚清书法家赵之谦的篆书书法作品展开分析,通过其书法风格的充分了解其书写的风格。赵之谦初法颜真卿,功力浑厚;篆书学习邓石如,后以北魏为师,转变自身书写的风格特点,是晚清书法使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代表,开创一代新风。

关键词:赵之谦;篆书;书风

引言:近年来,由于赵之谦晚清时期对写作风格的创新,有关赵之谦的著作相继问世,掀起了一波“赵之谦写作热潮”,使得书法家赵之谦篆书书风受到众多学者关注。赵之谦是一位有着锐利的眼光,有着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并且通过自身的思维把它运用到自己作品当中且能被认可。同时,赵之谦在诗、书、画等领域均有所成就,他善于将不同艺术门类互通,创新艺术形式。其书法风格便是融合多种字体,同时也感染着其他字体。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赵之谦的生平展开介绍,接着对其书风展开详细探讨,总结赵之谦对后代人的启示,为当今事发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经验。

一、赵之谦生平

赵之谦是晚清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于1829年诞生在浙江绍兴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名之谦,字益辅、搞叔,号悲庵,别号铁三、冷君、梅庵等。赵之谦鲜卑经商,但到其父亲一代家道中落,生活条件艰苦。尽管生活条件不如意,年少的赵之谦依然勤于学习,坐于书斋,诗、书、画、印等全部通晓,其中其贡献最大的便是其篆书。他生于名家荟萃之地,从小便受大艺术家的熏陶,但当地居民对其评价为性格孤傲。但艺术之路并未其真实追求,他的目标仍然为在朝为官,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但其在考试的过程中,仍然结识了众多益友,在日常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修养。赵之谦30岁中举,42岁为官,最终于56岁去世。但赵之谦的著作颇丰,著有《符瑞志四条屏》、《吴镇诗四条屏》、《异鱼图》等作品。

2022-07-24 01:09:20.881000

图一《异鱼图》

2022-07-24 01:09:21.0080002022-07-24 01:09:21.141000

图二《符瑞志四条屏》                图三《吴镇诗四条屏》

二、篆书书风形成的原由

阮元与包世臣的数学理论是赵之谦碑学实践的理论来源,晚清时期书法风格的尝试与创新均以阮元的《北碑南贴论》与《南北书派论》经基之道,立晚年之书局。其后续包世臣《艺舟双楫》更为详论北碑之原,进碑学之位、高论体,以行其时考美。此些碑派书法的理论均为赵之谦创新出自身的书法风格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此些理论盛行于晚清的阶段,赵之谦和吴昌硕他们是清代杰出的奉献者,他们将北魏书风引入到帖学书写当中,极大推动了碑学笔法和帖学艺术的变革,推进了时代的艺术性演变。赵先生在当时艰苦生活环境下,凭借其不甘落后的性格以及创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书风。其实赵之谦学书入门以贴学为主,这一阶段的成名之作不多。赵之谦在开始学习的阶段较为推崇古法,取古人之所长,补自己所短,初学习邓石如,后来加入自己独特的思考,运用到书法其中。在此过程中,从赵之谦对其称赞程度不难看出,包世臣是清代碑学的有力推动者,为其后续在艺术实践工作中由贴入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后续在其奔赴科考的过程中,结识的益友为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此,赵之谦后续作品《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与其前期作品间存在很大差异,字形趋于圆扁,但此时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此外,赵式的篆书、隶书和魏碑体书风间有着密密切地练习,尤其是线质方面。其篆书的学习为借助邓石如的刻石,而邓石如为碑派的重要代表,自然受到赵之谦的推崇。邓石如便是借助从隶书入手,完成篆书的学习,赵之谦同样采用这一方法,开辟出一条新的书法风格道路。在此过程中,赵之谦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书法家的学养的重要性,而其一代布衣,书风带有俗野气息。因此,当赵之谦发现自身缺点后另辟蹊径,自成风貌。总之,赵之谦学养与财力兼得,同时思想较为开放,在其篆书与隶书书写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同艺术风格的融入改变了其原来的书风。公元1865年,赵之谦彻底完成了由贴入碑的转变。

三、赵之谦篆书书风分析

书法的形式以字来划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字的结构、用笔、章法、墨法等。古代四大才女上官婉儿提过:章法飘落、八分休闲、黑白窈窕、然后为书。以赵之谦的某一篇篆书作品探讨评析其书法形式。

1、首先来看赵之谦作品中字的结构:单字不对称可谓是一大亮点,细细品味又可发现字字皆暗有变化,左右结构、中心结构与上下结构特点分明,上下结构与中心结构的字以基本的上紧下松为主体,左右结构的字则是左高右低,特点分明,回顾古代中国的大书法家们的笔记,字体结构如出一辙,赵之谦的构字依然达到一定高度,细看字迹笔画,又可发现其中妙处,每个笔画的相似度极其的低,对应字的空间掌控也不尽相同。

2、赵之谦的篆书用笔。赵之谦的篆书用笔不同于常人,它有着独特的一套篆书用笔方式,在以往的篆书用笔上有所创新,大胆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圆笔,加入了隶书的方头起笔,收笔由圆头收笔,转变为了顿笔平头收锋,所谓的集百家之长,证书法之道,使得小篆所成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一扫以前小篆的单一感,展现出了字体的外柔内刚、通达灵动。

3、赵之谦的篆书章法。赵之谦的章法变化极其的富有变化,其篆书并非像行书和草书与原有字形差别过大,其讲究章法。古人的书法作品讲究行间的高下疏密,要有参差掩映之迹。章法重点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照应,字与字间的顾盼,行与行间的相映,总体是气韵通达,虚实互生,神采飞扬。以《铙歌册》为例,此作品的章法重点主要体现在单字笔画的欹与正、疏与密,所谓欹与正便是正中有欹,奇荡骏扬;似欹反正,险中求稳。欹与正的和谐统一体现动态平衡的审美法则,如作品中动字和无字,分别采用了前后、上下的疏密处理,而取得了平稳优美。

4、赵之谦的篆书墨法。精于用墨是所有书法家的追求,不同的字体对于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赵之谦对墨的使用十分的精准,润燥相接,字中体现出的神韵十分的到位。

2022-07-24 01:25:21.966000            2022-07-24 01:25:22.431000

图四《铙歌册》                          图五《许氏说文序》

结束语:

俗语道“英雄亦造时势”,当今书法界有人评价称:当今书法界已经没有了书法大师,这是一种悲观的评价,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书法界当前的现状,而赵之谦的书法也确确实实的为当今的书法界缓解了尴尬,都说是字如其人,书法家赵之谦的特有的思想和精神与其书法深刻地结合在了一起,融合书法界的碑帖,证自身书法之道,出字时而雄浑大气,时而通达灵动,造就当今书法界的“时势”。同时结合当前国内形势,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创新,书法家赵之谦以碑帖结合证书法之道亦为创新,赵之谦篆书书风外柔内刚,笔势雄浑不失婉转,结体茂密,带给后人书法的学习有很大启迪。

参考文献:

[1]叶芳. 赵之谦篆书风格研究[D].东南大学,2019.

[2]李慧连.赵之谦篆书的变法[J].大众书法,2018(04):38-41.

[3]许立群. 赵之谦篆书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4]许立群.赵之谦篆书书风探析[J].大众书法,2018(01):30-34.

[5]张刘洋.从清代书风特色论赵之谦碑学书法风格——以其篆书为例[J].艺术品鉴,2016(03):182.

作者简介:欧阳岑思(2000.12-),女,汉族,广西贺州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19级书法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路隆源国际公馆2栋,欧阳岑思收,1777744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