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基于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

耿晓蕾

高邑县高邑镇五百村小学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学会运用语言就是学会做人,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而语文学科具有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功能,它能给学生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判断、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能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怎样面对社会等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语文知识之下的深层次的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赋予我们的学生以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科是中学各教学课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虽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兼备了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然而毕竟基础性居多,人文性只是一种点缀,而语文科却能更集中、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转变教育理念,真正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也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人类社会正由传统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后其在社会中的位置。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牺牲了学生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如何改变教育面临的尴尬,让教育成为人的生活幸福的源泉?笔者认为,重视人文关怀,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是消解矛盾的一个好方法。而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语文教学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感熏陶于一体,所以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真正以人为本,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人格。

三、增强德育的教育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中学生成长的需求。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法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根源,热情讴歌革命;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以忠义、勇武、尚德在家国、民族和爱恨情仇中诠释了什么是侠之大者。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四、继承语文教学任务,保证人文教学质量

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于学生的人格、气质,内化为学生思维言行中的信仰、价值观,既是完整的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也是改革的需要。本文试图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探讨语文阅读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存在程式化倾向,主要是长期以来受工具性影响,忽视了对人文性的强调。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改革表现出了人本化趋势,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的表述上。当前对人文素养的渗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建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活动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是这种心灵交流过程中的向导;其次,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课文的人文意义,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对人、对自然的情感渗透;再次,关注学生的独有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会收到较好效果;最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积极性。3.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创造意识

在教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学生的毅力得到了考验,培养了一种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假设

于勒发财回来了,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可能产生的有哪几种合理的情形。这就需要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才能做到的。也就达到了发挥主动性,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的效果。

作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实现人文化的教育,就要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样才会说出不同于别人的话。这就要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愿意写又最有内容可写的题目,让学生敞开心扉,让每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淋漓尽致地去表现自己不同的个性。只有我们的作文着眼于人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完善。

许多教师认为,当一个学生将作文交上来时就不是很重要了,胡乱写几句评语打发了事,认为让一个学生完成了作业就达到了目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既不符合作文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对于所谓的差生,在评价时,指出他的十个实实在在的错误,还不如挑出一个微小的长处更有价值。如果语文教师能及时善于发现学生一个闪光点,而这微弱的火花,就可能成为学生希望的起源。所以,在作文评价时,运用温馨化、人性化、细节化的评语,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和期待,这不但使学生从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而且,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一片温情,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

[1]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1.6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4]李峰.试论心理学的人文回归.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

[5]李峰、何惠珍.发展个性与创新教育.理论导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