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研究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刘高峰

丹凤县应急救援处置中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726200

【摘要】现阶段我国整体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极端天气、气侯等自然灾害现象频发,洪水、干旱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恶劣天气给大家生产生活带来了障碍,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为了保证防汛抗旱工作高效开展,将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化解此项问题通常状况下从防洪、山洪灾害、城市洪涝、强风影响多个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保证各种类型的监测工作有序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显著,通过依据我县水旱灾害特征,制定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保证实际开展的防汛抗旱工作符合标准要求,防止引发严重的问题。本文从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入手,展开阐述,针对如何做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探讨。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技术;旱情监测;数据共享

【引言】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为了保证实际开展的防汛抗旱工作高效开展,结合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既要高效解决指挥系统业务拓展问题,也要保证防汛抗汛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最大程度上满足新时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构建要求,保证获取的各类信息具有真实有效性,从而为后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1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

1.1工情信息监测

在堤防、大坝监测工作中应用的“高密度点法”图像直观、不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探测深度大,在该种方法充分发挥应用价值之后,能够在现场快速地确定堤防、大坝内部存在缺陷的位置,同时也能精准判断隐患性质[1]。此外,虽然能够做好应急探测这项工作,但是需要格外注意存在分辨率低的问题。“探测雷达法”应用率较高,主要因为其具有探测速度快、分辨率高、可以适应不同类型探测目标的特征,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工情信息监测工作中,这样可以精准快速地探测堤防内部缺陷。但是在实际应用期间探测雷达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图像不够直观、在解读方面提出的要求非常严格、极易受到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

1.2旱情监测

在实际开展抗旱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旱情监测工作高效开展,将点墒监测方法作为核心依据,主要就是对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如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监测,但是需要明确数据代表性差,甚至也存在监测范围小的问题。在后续对大范围土壤墒情进行监测期间,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保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既要保证充分发挥监测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等特征,也要保证作物缺水程度、蒸发、流域土壤含水量监测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旱情监测高效开展,将水量与降雨量平衡的水文模型作为基础依据,将卫星遥感墒情反演和适量的墒情监测站点作为重要保障,在保证流域墒情综合分析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计算蒸散发,考虑墒情站点数据,提高大范围旱情信息分析结果精准可靠性。

1.3流量监测

结合防汛工作中的流量监测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主要以使用自动式、半自动式的传统缆道测流方法为主,不能忽视监测点数量、监测垂线等因素与测量精密度之间的关系,并要格外注意会消耗大量时间;充分利用雷达波流速仪、声学流速流量测量仪等多种具有新颖性的设备,这样既能保证测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也能达到在线自动流量监测的目的。

1.4水位监测

浮子式自计水位计是目前水位监测人员应用率非常高的一种监测方法,具有不易受到干扰和精度高的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甚至也存在建设费用多的问题。如果对中小河流的水位进行监测,监测人员会使用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受到大气环境、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水位监测精度低的问题。除此之外,雷达水位计、气泡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也被广泛应用,不仅能够节省诸多水位站建设成本,也能将先进的水位测量仪器作为辅助。为了保证各种类型的水位监测方法充分发挥应用作用,就要在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水位监测方案,保证最终获取的监测结果具有高精度特征。

2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形式下的公用电话通信系统,结合超短波、短波、微波等专用通信系统,在信息传输技术的辅助下逐步向卫星、GPRS系统方向发展[2]。在此状况下,重要的监测站点要求互为备份的两种通信信道模式,将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作为保障,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精准可靠性。

近年来防汛抗旱工作备受关注,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需要将多种类型的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如通过高效应用大数据技术、3S技术,保证顶层设计工作有序开展,科学合理地弥补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多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要积极构建综合数据库,在不断提高各级防汛抗旱业务应用深度的基础上,保证具备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

信息是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是解决信息不足、不准、缺乏及时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如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中小河流水库电站水文数据自动采集全覆盖、山丘控制性多要素气象站建设、墒情站和融合遥感监测等多项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基础工情数据库、农业和灌区数据库建设工作,既要保证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也要拓宽共享设施建设渠道,保证具备完善的防汛系统内部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机制。

结束语:

综上,在完善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保障,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方案。在保证具备较强实用性的基础上,使工情信息、旱情、流量、水位监测工作高效开展,为后续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检测预警、洪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汤喜春.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防汛抗旱工作开展要点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21(05):50-51.

[2]陈忻,江帆.防汛抗旱两手抓 扎实行动保民生——漳州市做好防汛抗旱工作[J].安全与健康,2021(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