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用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预防中效果

/ 3

集束化护理用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预防中效果

郭金花1,龚佳瑶1保砚1范斌2(通讯作者)

  1. 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750021)
  2. 2.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710000)

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用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预防中效果。方法:选择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舒适性。结果:研究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5.00%(χ2=7.566,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73.33%(χ2=5.566,P<0.05);研究组瘙痒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692/2.960,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预防效果

当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作息习惯发生变化导致患病患者数量增加,尤其是恶性肿瘤,对患者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均造成重要影响[1]。静脉治疗是恶性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常见方法,对于提升患者临床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有显著价值,但是在进行静脉治疗过程中存在弊端,主要体现在长期静脉治疗易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长期静脉治疗患者重要置管方式,能够及时稀释化疗药物减少皮肤损伤,降低反复穿刺对血管产生的刺激[3]。在PICC置管过程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静脉治疗安全性,减少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情况出现,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机体健康[4]。研究纳入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集束化护理临床可行性价值进行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4.69±2.85)岁,体重50-72kg,平均体重(64.12±2.85)kg;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4.70±2.86)岁,体重50-70kg,平均体重(64.18±2.90)kg。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参与本次研究患者以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PICC置管要求;患者具备正常交流沟通能力;接受医学观察。排除标准:合并重大脏器损伤;存在传染性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穿刺点皮肤情况;为患者讲解置管后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禁忌内容;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进行护理;针对患者置管中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行基础性疏导,提升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

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开展护理前需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例如皮肤颜色,质地,除此之外还需要评估患者塑料胶带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史。对患者管路维护内容增加,是否更换贴膜过敏原,使用医用粘贴产品时或更换胶囊装置时日常皮肤状况等。责任护士开展PICC维护前要针对维护方法进行记录。(2)患者长期置管情况下,会造成置管部位以及周围皮肤出现损伤,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进行护理,在敷贴过程中减少摩擦力,规范导管固定方式,进行导管抬举,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降低导管脱管情况,降低患者疼痛感。(3)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加强患者病情观察,为患者换药前需要对皮肤消毒,消毒使用0.5%碘伏溶液,如果患者对乙醇过敏,可以通过碘伏消毒后,利用生理盐水进行二次擦拭,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皮肤过敏。(4)优化导管固定方式,患者置管过程中需要进行持续改进,护理人员完成导管穿刺后为防止导管发生脱出情况,在完成固定后可以使用医用胶带“Z”型折叠,将折叠位置黏贴在导管上,这样可有效防止为患者换药过程中粘贴在导管位置,将未折叠位置贴在膜上,这样可以降低胶带上的胶水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针对PICC置管中发生大面积皮疹患者,需要在为患者护理中使用3M敷贴纱布,使用纱布可以将皮肤分泌汗水进行吸附,降低对皮肤产生的刺激,减少患者皮疹的出现,提升患者疾病治疗舒适性。(5)粘贴敷料过程中需要使用无张力粘贴方法,粘贴过程中以患者PICC穿刺点作为正中心,并沿着导管捏压敷料,保证患者上臂肌肉呈现自然垂落,然后将塑料进行粘贴,敷料去除需要沿着顺毛发生长方向进行180°以及0°进行缓慢撕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皮肤损伤情况发生(6)护理过程中积极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为指导患者进行皮肤自查,一旦在皮肤自查中发现在水泡,皮疹,穿刺点渗液,皮肤瘙痒等情况需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说明。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

护理过程中记录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皮肤性损伤情况,包括穿刺点感染、皮肤剥脱伤、张力性水疱、接触性皮炎。穿刺点感染:患者穿刺位置周围超过2cm出现皮肤泛红,变硬;皮肤剥脱伤:患者皮肤表面存在脱落,并且伴随不同轻度损伤,粘贴敷料区域存在片状皮肤;张力性水疱:患者存在真皮与表皮分离,胶带边缘存在皮肤红肿;接触性皮炎:患者敷料更换后半小时,皮肤发生颜色变化或者皮肤存在斑点、水泡。

(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由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问卷内容包括环境、态度、专业、主动,满分100分,0~60分,61~80分,81~100分代表不满意、较满意、满意。满意度=1-不满意度。

(3)对比两组护理舒适性;

采用NRS评估患者疼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0分,1~2分,3~6分,7~10分。

1.4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版本,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χ2检验。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

研究组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5.00%(χ2=7.566,P<0.05)见表1

表1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

组别

穿刺点感染

皮肤剥脱伤

张力性水疱

接触性皮炎

总发生

对照组(n=60)

4(6.67)

4(6.67)

3(5.00)

4(6.67)

15(25.00)

研究组(n=60)

1(1.67)

1(1.67)

1(1.67)

1(1.67)

4(6.67)

χ2

/

/

/

/

7.566

P

/

/

/

/

0.006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73.33%(χ2=5.566,P<0.05)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

组别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对照组(n=60)

18(30)

26(43.33)

16(26.67)

44(73.33)

研究组(n=60)

23(38.33)

31(51.67)

6(10)

54(90)

χ2

-

-

-

5.566

P

-

-

-

0.018

2.3两组护理舒适性比较

研究组瘙痒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692/2.960,P<0.05)见表3

表3两组护理舒适性比较(±s,分)

组别

瘙痒

疼痛

对照组(n=60)

3.86±1.65

4.01±1.98

研究组(n=60)

2.81±1.46

2.94±1.98

t

3.692

2.960

P

<0.001

0.004

3结论

当前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发生变化,导致急症患者发生数量逐渐增多,如果不能及时为患者采取有效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死亡。针对急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静脉治疗较为常见,也是临床中最直接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实现疾病预防治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尽管如此静脉治疗也存在弊端,会造成患者出现静脉炎,渗出,外渗,导管堵塞以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静脉导管功能以及临床疾病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静脉治疗安全性,PICC导管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静脉输液患者疾病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高频次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5]

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通常是指患者置管后粘胶移除,在置管位置以及制管周围皮肤存在超过30分钟的流脓,红斑,糜烂或撕裂等皮肤异常情况,该种情况的发生对患者置管安全性以及临床疾病治疗有效性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其发生原因主要分为3部分。(1)由于PICC置管时间较长,会造成患者皮肤黏膜屏障降低,进而导致皮肤敏感性增高,对医用黏胶以及敷料过于敏感,增加皮肤损伤发生风险[6]。(2)护理人员在敷贴过程中未充分减张,造成敷贴局部存在导管摩擦力,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3)固定方式不正确也会造成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固定时没有做抬举,未塑形直接进行接头按压,同样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上述原因均是造成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集束化护理为临床中护理方法对减少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重要作用,此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医用黏胶导致的相关皮肤性损伤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患者体质情况,内环境情况以及皮肤抵抗力情况。患者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风险持续存在,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积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依据患者皮肤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护理,确保护理环节综合性,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率。在护理过程中提升敷料更换的规范性,减少粘贴敷贴过度撕拉。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粘贴敷料手法实现导管固定,防止患者轻抬手臂造成粘贴敷料摩擦皮肤,进而降低张力性水泡发生[7]。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集束化护理能够让患者更加满意医疗卫生服务。在为患者换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已经结痂的压伤部位进行皮肤评估,换帖时避开原压伤部位,并且做好抬举和塑性。为进一步防止导管脱出在导管固定过程中可以利用z型折叠胶带进行导管缠绕,这样能够降低黏胶对患者皮肤的刺激,减少皮肤过敏情况。两组患者舒适情况对比,研究组患者理想。采用集束化护理在PICC置管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加强置管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评估患者皮肤状态,有针对性地强化护理重点;做好患者皮肤毒工作,防止患者出现皮肤过敏情况;正确选择敷料,患者存在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塑料更换,当皮肤恢复正常后用透明敷料进行处理;对胶带的撕拉需要沿患者毛发生长,顺时针方向缓慢撕拉,减少对皮肤损伤,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能够相对舒适

[8]。除了需要为患者展开上述专科护理外,还需要积极针对患者情绪进行护理,针对存在负面情绪患者及时疏导,指导患者日常饮食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以及水果。适当进行肢体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以此增强患者皮肤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PICC导管相关皮肤性损伤过程中积极采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管相关皮肤性损伤发生风险,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加舒适、安全,让患者更加认可临床护理内容,帮助患者实现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哈海霞,刘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行营养支持患儿的并发症效果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04):700-701.

[2]潘洁.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行营养支持患儿的并发症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9):74.

[3]梁宗桦,庞思思,刘菲.改良固定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皮肤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3):237.

[4]卫桂霞.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8):127-129.

[5]王白石,郑桑萍.白血病PICC相关并发症预防中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7):2918-2920.

[6]赵晓维,王霞,王欣然.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的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32):4369-4374.

[7]刘超.集束化护理在脑卒中患者PICC置管堵管预防中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06):64-65.

[8]徐倩,奉赛芝,高娟,缪景霞.集束化护理在化疗泵联合PICC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S1):257-259.

通讯作者简介:范斌,男,汉族,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