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牡丹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监测分析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2016-2020年牡丹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监测分析与预防

王云峰,荆梅,樊佳新,王子豪

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针对牡丹江市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预防策略。方法 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当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相关病例资料,以发病日期为依据,分析其地区、年龄与性别等资料,探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从其流行病学特征来看,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平衡情况,林口县、宁安市与东宁市发病率最高;在时间分布中表现出明显季节高峰,发病曲线呈典型双峰型,分别为每年5-7月与10-11月;人群分布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集中在50岁组中,以农民为主。结论 从牡丹江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来看,表现出明显的流行病学规律,通过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积极健康教育、疫苗接种以及优化生活环境等,可以实现发病率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牡丹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受到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感染造成,作为一种乙类传染病,具有流行广、病情危急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1]。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与传染源来看,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部分啮齿类动物在感染病毒以后,能够通过粪便、尿液、血液以及唾液等排出,人类感染的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黏膜等[2]。临床表现为休克、发热、急性肾衰竭以及充血出血等[3]。因此,本研究通过针对牡丹江市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预防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监测对象为牡丹江市2016-2020年辖区医院就诊的出血热确诊病例,数据来源为中国疾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20年将出现了56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情况,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19/10万,5例死亡,死亡率为0.03/10万,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为-4.87%。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4.99/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2.88/10万。整体来看,2016-2019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状态,2020年有所下降。

表1 牡丹江市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年份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环比(%)

死亡数

死亡率(/10万)

病死率(%)

2016

109

3.94

-

-

-

-

2017

125

4.60

14.68

-

-

-

2018

123

4.54

-1.6

3

0.11

2.44

2019

134

4.99

8.94

2

0.07

1.49

2020

77

2.88

-41.49

-

-

-

总计

568

4.19

-4.87

5

0.03

0.88

1.2 方法

    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当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相关病例资料,以发病日期为依据,分析其地区、年龄与性别等资料,探究流行病学特征。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录入到SPSS20.0当中,开展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借助t检验,技术资料表示方式为百分率,借助x2检验,差异统计学意义的衡量标准为p<0.05。

2 结果

    从其流行病学特征来看,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平衡情况,林口县、宁安市与东宁市发病率最高,分别为6.49/10万、5.82/10万以及5.27/10万;在时间分布中表现出明显季节高峰,发病曲线呈典型双峰型,分别为每年5-7月与10-11月,最高为6月与11月,最低为9月;人群分布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为3.32/10万,女性为0.87/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9.57,p<0.05),年龄集中在50岁组中,以农民为主。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出血、发热、肾脏损伤等,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与自然宿主为鼠类。结合牡丹江市2016-2020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来看,每五年会出现一个流行周期,主要分布在农村青壮年男性人群当中,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4]。在牡丹江市相关数据分析中发现,其出血热年均发病率为4.19/10万,高于黑龙江省3.05/10万的发病率,其中2016-2019年间呈现出小幅上升的状态,尽管2018年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是幅度很小,2020年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在牡丹江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地区分布中,表现出相对集中,高度分散的特点,集中在山区县区,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后续的防治工作中,应该以山区县区作为重点。高度分散则体现在县区统计高度散发性方面,这一造成疫苗推广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未来的疫苗接种中,应该转向重点人群,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实现疫苗接种效益的提升

[5]。在明确牡丹江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监测分析中发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在后续的防治中,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明确山区县区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的提升,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实现疫苗接种率的提升,降低发病率。

    综上所述,在目前牡丹江市的监测数据中发现,其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实现预防效果的优化,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耿亚辉,王超,胥芹,黄芳芳,郭秀花. 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及空间聚集性规律[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05):641-645.

[2]刘漫,刘力,杨瑞,吴杨. 湖北省2005~201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02):149-152.

[3]张蓉,张宁,凌锋,龚震宇,刘营,郭颂,施旭光,任江萍,孙继民. 2016-2020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2021,36(09):915-919.

[4]胡泉博,孙巍,华华,杨明,陈淑红.2015-2018年黑龙江省国家级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抗体检测及人群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21,21(10):1343-1345+1352.

[5]李青,张永根. 2015—2016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与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26(0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