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浅析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刘焕云

东莞市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  523000

  摘要:新闻采访实际上是通过记者和当事人之间问答交流的形式,来把一件事情讲述清楚的过程。所以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记者能否能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新闻采访不可能给新闻记者大量的时间进行提问,所以他们需要提前了解新闻的要点,提前准备要提的问题,把握好细节,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新闻采访,报道出成功的新闻。基于此,对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

一、采访要多方准备

        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事前沟通就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要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

        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受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型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内容。但如果是内向型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受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受访者提问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和受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受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便适得起反。一旦受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受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受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提问技巧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令受访者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再与受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表达明确。因此,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

        新闻采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访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受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

        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突发新闻采写完成后,记者往往希望将事故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还有一条原则需要注意,那就是“有所发、有所不发”的原则。新闻媒体不仅承载着发布新闻的使命,同时还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之义务。新闻处理着眼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过多的车祸、凶杀、暴力新闻,虽说可以为媒体赢得更多的眼球,但与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原则相违背。新闻记者在掌握快速获取信息技巧的同时,也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新闻内核及外延,将传递信息与履行社会使命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采访才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做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新闻记者。

        结语

        新闻采访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交流形式,看似简单的问答过程,其实需要很多技巧。要想做出一篇成功的、让观众称赞的报道,就需要新闻记者能够根据新闻采访的特征来提高新闻采访的技巧。新闻记者要有严谨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清晰的头脑,要具备解决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需要和受访者之间搞好关系,好好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问答过程中,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把事件剖析清楚,给观众展现出一个详细的事件发生过程。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新闻事件中去,让观众对事件产生偏激的理解。新闻工作者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评判新闻事件,让观众自己来理解新闻。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观众做好每一篇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龙彦先.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7(04):241.

        [2]褚凤娜.浅谈新闻采访中技巧的运用[J].传播与版权,2017(03):9.

        [3]焦宪杰.浅谈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及倾听技巧[J].现代企业教育,2018(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