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探析

,朱文倩1,王晴晴2

聊城大学

摘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做好资助任务的重要动作,文化育人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职能。高校资助任务完整完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长成才,将学校和社会的关心送达到他们的身边,将爱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本文结合一则高校资助育人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探讨,深入突出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以期相干工作者更好的做好大学生资助任务。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案例分析

新时代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停学的目标已基本完成了,现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诉求。党的十九大不仅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为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光明的道路,为工作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学校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将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落实在“精准”,通过结合工作案例具体分析问题,摸索出高校资助育人的新途径,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深刻的把握和践行十九大思想的深刻内涵,真正的达到了资助育人的目标。

2022我国将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一个关键之年,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一项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的公允[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在学业上闪闪发光,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由衷期盼结果。

一、案例描述

小王(化名),女,山东籍,家庭经济情况十分特殊,父母都没有生产生活的能力,不能正常与人沟通。小时候一家五口人的吃喝拉撒,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操持。在她的记忆中奶奶每天拄着拐杖出门乞讨,晚上回家,要来的食物就是第二天一家人的口粮。小王12岁那年,爷爷因病去世。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勉强办完了丧事,从此年幼的她撑起了整个家庭。在高考前两个星期像小王父亲因病住院,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学习,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大学。然而,生活对不幸的人,总是多了一些残酷,少了几分怜惜。在小王入学军训的第一个星期父亲又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她请假回家,一边照顾极度伤心、滴水不进的奶奶,一边为父亲操办丧事,短短一星期,瘦了近十斤。从那时开始学校和家庭两边跑,十分劳累。辅导员很快注意到了这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开学时为她开启“绿色通道” ,开展“七个一”帮扶计划,包括一份新生开学补贴、一份国家特别困难助学金、一份免费保险、一个勤工助学岗位、一本励志书籍、一位优秀学长领航、一份爱心关怀生活用品礼包。入学之后为她进行了贫困生的认定,可以享受“免、助、补、奖、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3]。在小王遭遇生活中重大事故时,关注她情绪的变化,对她记忆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深入她的内心,缓解她心中的悲痛,引导她学会自我调试,能够从悲痛中走出来。

在辅导员帮助下小王同学没有丧失过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她爱学习,有梦想,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每一门课程,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课,她都要做好完整的笔记,课后反复学习思考。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求教,直到弄懂弄通。凭着这种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成为了班级中名副其实的“学霸”。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困难,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困难的案例。案例中小王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她在生活上积极乐观,在学习上刻苦上进。但父亲的骤然逝世,使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小王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使这个年轻的孩子心理接近崩溃。对于小王的遭遇,辅导员及时给予小王心理上的辅导,并根据学校、学院的相关资助制度和要求给予小王帮助。通过精准帮扶,激励引导,帮助小王降低心理上的压力,提升综合能力,助力小王成长成才,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三、案例启示

(一)做好深入了解是资助工作完成的重要前提

在国家脱贫攻坚下,绝对贫困人数已经下降,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相对经济贫困人口[4]。辅导员在新生开学之前,能够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能够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大学,同时对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进行国家政策的宣传,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和新生能够更加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对孩子的学校生活更加放心。

(二)沟通是资助工作完成的首要手段

沟通才能够了解清事实,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能够调动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使辅导员的工作不容易开展。各高效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等网络媒介,利用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可以开设有关心理资助的微信公众号及 “快手” “抖音” 直播等平台,同时要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联系方式的存档,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5]。开展一些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够和学生谈论某个具体的问题,同时家长也可以关注公众号,能够了解孩子心里的存在的问题,就某个问题和孩子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请一些社会上的名人来给学生进行直播,解惑。

(三)拓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是资助工作完成的重要手段

学校要先建立德育管理组织机构,让老师成为德育领导小组,老师首先要经过教师培训,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在学生之间开展德育工作[6]。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发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充溢学习的乐趣,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能够在进入社会时,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战胜困难。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是中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四)家校联合是资助工作完成的必要手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因自身家庭境况,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其他同学不同,从内心深处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变得紧张焦躁、郁闷、自卑、自傲、自我封闭、偏激等一些过于极端的心理[6]。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辅导员应该与其家庭共同商议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作为推进者,应该为资助工作创新新的政策,使资助系统更加完善,能够更加精准的资助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变的资助育人工作, 需要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网络的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资助育人。精准包括贫困生的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将“输血”资助变为“造血”资助[3],使贫困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提高个人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实现高质量的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5.

[2]陈瑞,韩熠.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助力贫困学生成长——核工业卫生学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74-175.

[3]柴玲,曹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探索——基于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案例[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1):24-28.

[4]吕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以一名来自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新西部,2020(15):95+94.

[5]阮洪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剖析[J].辽宁丝绸,2019,(04):67-68.

[6]格桑德吉.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