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析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刘雪冬

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  浙江省东阳市 322109

摘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环境的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资源来进行美术教学。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它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让教师在收集、筛选、运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它实现了校园课程的本土化。笔者尝试从当地特有的人文、物力等资源为切入点,探求更适合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审美素养的方式和渠道。本文还从利用乡村教育资源出发,系统论述了怎样运用乡村教学资源,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的美术校本课程教学。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课改已经明确提出增强美术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势在必行,不仅可以极大地弥补美术课程设计的缺憾,还可以使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发乡土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故土的热爱,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乡土文化,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由于省编教材数量较少,不能保证一周两个课时的美术教学,乡村小学教师要适应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打破现有的美术教材的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地的美术资源,进行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因此,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课程。

(一)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

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去开发小学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一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必定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及心理定势、思维习惯与观念情结,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新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乡土文化的表现状态与内涵已经处于边缘地位,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只有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着丰富的了解才能建设家乡。乡土文化所具备的效应,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中应用作用显著。

  (二)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

乡土文化代表着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乡土文化有所了解与掌握,才能够怀有热情,才能够真正去热爱自己的家乡。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学生接触美德教育,在其中融入具备乡土内涵文化的艺术,构建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乡土文化与教育系统的完美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思想必将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力素养,唤醒小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与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学校特色形成

特色课程构建,有助于学校实现特色化办学,是实现特色化办学的重要载体。教育资源日益同质化,学校生命力依托于特色课程的探索,想要在同质化的办学模式中找准新的发展方向,则需要依托于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小学校本课程当中,围绕本地区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当中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完成课程的挖掘与开发,可以说,乡土文化在小学课程当中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并最终使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二、利用地方乡土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1、立足生活,以欣赏的眼光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家乡是一个人的生命起源,蕴藏丰富的情感。开发乡村资源,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设备打破室内课堂的空间束缚,带领学生去野外写生、临摹,比如五年级的《植物写生》,老师就可以带着同学们到学校“北卡农场”去作画,把这些乡土素材和写生作品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以幻灯、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分享交流。在备课时,美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所掌握的工艺设计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结合到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艺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乡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构建美术教学与实践生活的统一,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其实乡村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如奇花异草、名胜古迹、特色节日等,都可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素材。比如《家乡的桥》,学生们在廊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会将廊桥与现代桥梁和其它城市的桥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廊桥的独特之处通过收集整理乡村的素材,既丰富了教师课堂的美术教学,又能节约能源,让学习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2、发掘资源,利用本土优势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东阳土布,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在明代,东阳人就已经开始织土布,2009年东阳土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技艺,这项传统手艺渐渐濒临失传,土布已渐渐成为“稀有物”。本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小学,朴实的当地妇女熟知土布的裁剪、缝制、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明显优势,在学校美术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是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路径。教育、文化牵手,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可以共谋双赢。我们可以利用它在色彩、图案、肌理等方面进行再创作。收集身边土布制品进行创新设计,借鉴艺术家的作品题材,或利用生活中其它废旧的综合材料,结合地方资源、文化特色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利用的工艺技法,改造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比如改造生活中旧的椅子、凳子、沙发、靠枕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将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传承文化,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美术的热情。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开发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乡土资源为美术教材的载体。健康和谐的乡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利用家乡的传统节庆资源,进行艺术教育,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学生积极参与到节日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这种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对于课堂美术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例如,学生在课堂中,可通过“百家宴”、“春耕后的斗生”等活动,使他们目睹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气氛,使他们对祖国民俗文化进行审美感受,从而掌握节日活动及有关教育内容,从而调动他们对于祖国民俗文化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育资源也不仅仅限于传统艺术,甚至还可以扩展到自然、历史、社会等领域,人们能够在特定的时期内,了解绘画的性质及其演变规律,认识绘画与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设施、建筑、自然景观、传统民居等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以“故乡”为主题,组织校内绘画比赛,也可以举办我的家乡、故乡、回忆等主题的画展或摄影展,把其中优秀的作品集中在主题展会上展出,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教学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在利用乡土资源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利用本土资源探索出最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结束语: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艘“心灵与感情”的“帆船”,通过挖掘乡土美术资源,拓宽学生的生命和知识,培育学生的纯朴精神,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意识。从而把乡村区域的乡土文化带来巨大的发挥空间,其教学具有广泛性,课程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是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我们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取其精华,将乡村美术的精髓中提取出来,使当地的美术资源真正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乡土美术的课堂也会变得千姿百态、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汪建华.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资源开发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2):2.

[2]汪晓坤. 乡土资源在鄂托克前旗中学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中的策略[J]. 中文信息, 2019.

[3]郑书建, 鲁婧. 基于乡土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与意义[J]. 安徽教育科研, 2019(6):3.

[4]蔡标, 卢周红, 曾婷,等. 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以广东省阳春市为例[J]. 文教资料, 2019(9):2.

[5]周逸宏.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