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权益的劳动法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论农民工权益的劳动法保护

盖一平 

黑龙江大学 1532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以劳动法为基础,针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法;农民工;权益保护

引言

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还不能够完全的对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公民,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享受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取得劳动报酬权等一系列的权利。但是,因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就业中随意性较大,参加工作时也很少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一些不平等的合同,最终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容易遭受侵害,损害了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利益。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报酬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劳动法中,劳动报酬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获得认可的程度。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按劳分配是我国最为基本的劳动分配方式,这也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基本的一种规律。在劳动法律中规定必须同工同酬,但是,在现实的劳动分配中,农民工的工资却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待遇水平也远低于相同行业的非农民工群体。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提升很慢,虽然偶然有涨薪,但是涨薪的幅度也是十分小的,即便如此,农民工在工作中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被要求长期的加班,还要遭受工资的拖欠以及克扣。这种种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工作的热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农民工群体在社保中的参保率不高

作为社会保障法中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一项特别重要的福利制度,它重在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失去劳动机会时,最为基本的生活。而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采取措施来实行。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并且还要按时的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制度都只在城镇职工中覆盖,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该范畴之中。农民工因为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的大多都是技术含量低的高强度体力劳动,他们的安全容易受到威胁,职业病也常有发生。但是,用人单位为了节省资金几乎不会为其缴纳保险费,就算是缴纳,也只是针对一些个别险种而已,最终导致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时,得不到救助以及补偿。

3.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较低,缺乏法制观念

因为农民工自身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缺乏法制观念,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意识也较低,更不会在风险还没有发生时先进行防范以及自我保护。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更不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很多农民工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并且寻求新的发展的选择进城务工。因此,他们可以忍受在环境很恶劣的地方加班工作,甚至忍受其他严重的侵犯自身权利的行为而不维权。在如今这种就业越发困难的形势之下,农民工受到权益的侵害,若是他们选择以法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也就代表着他们将会失去自己辛苦得来的工作,甚至会付出更多的经济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1.重视加快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对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劳动法律法规的建设,从不同层面在传统法律规定基础上,立足当前劳动领域立法建设情况,进一步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实际履行以及公司支付等方式进行规范,尤其需要对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是违法拖欠工资等行为进行惩罚的力度的规定。在运用法律政策解决农民工劳动权益被侵害过程中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来实现有效地解决。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可以让农民工参与到工资协商以及资金讨要工作中,以法律制度规定的方式确保工资增长可以实现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条件比较优渥的地区、地方或者是行业工会可以代表农民工与具体的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合同的签订,通过法律约束的方式对员工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也能通过法律武器解决合法权益被侵害问题。

2.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至今为止,我国建立起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覆盖范围都较窄,有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被囊括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中。因此,我国一定要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得农民工也能与城镇居民一样平等的纳入社会保障之中,及时的解决各种突发情况。工伤保险以及医疗保险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最为重要的制度。农民工工作的环境一般都是安全措施保障不足、劳动强度较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地方。因此,国家要强制性的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并且还要及时的缴纳保费。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还要对农民工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的参加医疗保险,解决在工伤时的医疗问题。还要对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国家要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及时缴纳养老保险费。针对那些就业比较灵活的农民工可以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是否参加,缴纳的费用也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全部的用人单位都要按照国家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费。农民工在更换工作时,还要保证他们的社会保险得到有效的转接。

3.立足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制意识

农民工所具备的法律意识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参与岗位工作中劳动权益的维护效果,政府部门需要在当前立法建设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重点通过劳动合同签订的方式让农民工能够获得劳动权益的有效维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主题宣传的方式让农民工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宣传,让每一位农民工充分了解到自身究竟享有哪些具体的合法劳动权益,尤其是对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法等内容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工在对法律内容进行熟悉基础上通过正确途径维护个人的劳动权益。

  

在劳动法视域下,我国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对其进行探索,找寻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对劳动法已经相关配套法律政策进行完善,在根源上保证我国农民工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李雪星.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和改进途径探讨[J].经营者,2020,34(5):288.

[2]杨爱兰.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山西省古交市为例[J].经济师,2020,38(12):52,54.

[3]张抗私,王亚迪.劳动权益获得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就业质量改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20,41(8):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