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6
/ 2

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吴飚

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编161031

【摘要】伴随着医学体系和医学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对于人才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虽然肿瘤、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属于临床重点研究方向,但是新发的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也不容小聚,面对这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者不仅需要保持扎实理论医学知识和相对较强的临床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0.引言

环境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当中的重点课程,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工作质量与继续教育。在我国经济、医疗技术持续发展背景之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针对环境卫生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此时优质的课程教学便成为了人才供应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带有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其对于环境卫生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此时基于环境卫生学的课程教学应当深入探究,从而培养社会需要且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对此,探讨环境卫生学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环境卫生学课程教育改革思路

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改革应当充分展现以学生为核心的基本发展思路,按照专业教育的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积极调查研究并基于教学实践基础,基于教学改革围绕实践教学为基本手段,充分展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回归到理论,需要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内容,并基于课程教学的方式技巧、考核方式的改进显得非常重要,从而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1]

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2.1更新教育内容

在环境卫生学课程教育期间,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网络课程以及科研创新等相关教育内容,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思路在于先学习然后总结讨论,分别学习相关章节的内容,每一个章节内容应当基于课程内容引入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在课程教学后可以基于讲座活动的举办让学生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可以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课题,例如大气卫生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气候条件和空气污染物进行采集并检测,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对健康相关性进行总结。再例如在水体卫生理论课程教学之后,可以围绕水源污染的检查、水样采集等内容,按照水体细菌总数进行测定,同时对饮用水消毒检测实验为主开展教学。再例如,在土壤卫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便可以设计关于土壤当中农药、重金属污染情况的测定研究,借助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方式,积极培养学沙僧的实践性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2创新教育方式

为了更好的保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基于案例为核心开展澳囧学。案例教育方式借助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开展教学方式,环境卫生学属于典型的适用于案例教学法的课程。环境卫生学的案例和现实生活应当保持紧密关联,其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例如,介绍环境污染物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结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作为案例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可以基于这一些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任务在于危害事件的发生原因、危害成分以及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最终由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这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可以更好的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并增进学生的责任心[4]。另外,在教学中也可以基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引入“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典型案例,设计问题,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病特征、发病原因、疾病表现以及预防措施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2.3改革考核方式

需要基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好考核方式的改进。在理论方面,环境卫生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培养,考核学生时不能单纯基于一套试题决定,而应当采取形成性、终结性的协同化评价方式,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5]。在实践考核方面,需要注重实验报告,针对实验过程展现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动手操作,在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实验结果、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3.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环境卫生学课程教育和现实社会的需求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因为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以及课程设计不合理,再加上课程教学标准存在单一性特征,导致环境卫生学的儿科测好难过教学质量遭受了严重的约束。对此,在今后应当基于预防医学发展方向,针对性的做好环境卫生学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做好环境卫生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优化,积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并针对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持续强化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关素珍,徐海明,张亚娟,李玲,李丽萍,德小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医学教育管理,2022,8(01):23-28.

[2]徐肖倩,刘辛,刘艳,李乐慧,李海玲,朱浩,苏雄,方鑫.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2):21-23.

[3]梁瑞峰,原福胜,张志红,白剑英,张红梅,杨守林,秦小江,夏娜,刘海芳.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及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7):56-58.

[4]罗江洪,许琪,毛磊焱,邱伟.赣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专业成绩分析与教学改革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09):931-934.

[5]严紫艳,梁玉凤,刘奔波,宋凤梅,张朝晖,黄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课程认知度及教学满意度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