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泾阳茶叶贸易与地方社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清代泾阳茶叶贸易与地方社会

王悦, 彭杰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摘要]:清代时期由于泾阳生产质量良好便于运输的砖茶,并且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西北地区茶叶贸易中发挥了中枢作用,以茶叶总汇、砖茶加工闻名陕西乃至全国,活跃了西北地区经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泾阳在清代时期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关键词]:茶叶贸易;清代时期;泾阳;商品经济

一、清代泾阳茶叶贸易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

(一)稳固的农业基础和浓厚的商业氛围

陕西关中地区因其物产丰盈,交通发达而成为中国商业的发祥地。汉唐以来数千年来商业的繁庶以及商人阶层的发育延续和经营经验的积累,为明清陕西商帮崛起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历史基础。明代中后期,三原、泾阳成为陕西商业贸易中心。时人对此有诸多记述。李维祯在《三原县龙桥记》中说:“陕以西称壮县曰泾阳、三原。而三原为最,沃野百里,多盐荚高赀贾人,阛阓骈坒,鲜衣怒马者相望,盖三秦大都会也。”[1]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中道:“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关中之地甚于他省,而生理殷繁,则贾人所聚也。”[2]泾阳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在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相对繁荣,其得益于明朝特殊的边防供给政策及陕西商人的努力。长期以来,茶叶经济在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贸易、饮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明清之际的茶叶贸易因政府巩固边防之需而成为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贸易形式,这一时期崛起于西部的陕西商帮,扑捉到政府特殊经济政策所蕴含的历史机遇,发挥陕西的经济、地域优势,使陕西在明中叶起出现了一个从事中西部边茶贸易的浪潮。这一时期,陕商成为西北和西南边茶贸易的主角,在从事茶叶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陕西商帮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在明朝中后期,泾阳的商人借此机遇就积累了一定财产。再者,泾渠水利在关中较为发达,而泾阳是主要灌溉区之一,因此泾阳的农业在陕西较具优势。陕西远离沿海,作为一种内地商业资本其积累和发展必然以农业上的积蓄为基础,逐渐形成为实力雄厚的地方商人。关中自古为天府之国,古称陆海,而泾原又适据渭水平原之区,濒泾惠渠之滨,沃野千里,有河渠之饶,灌溉便利,物产阜藩,农田产量高,又为产棉区,这一优良的条件,自于农业的发展造成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泾阳在明清时期有较长一段时间成为陕西的商业中心、富庶之地。雍正《泾阳县志》卷二《泾邑风俗总论》道:“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泾地颇饶,民不加富,大都子弟甫十余岁,即从事末业,而父兄之力,不足以遍田亩,其耕耘疏也。然因地受累者,亦复不少。富人权子母,以为世业,有家累千金,而无十亩之田者。贫家饔飱难继,每每田过百亩,征输既困,籽粒维艰,故视其田若赘疣然。若夫商贾富厚之家,高堂大厦,动辄逾分,妇女妆饰,穷极淫巧。生子未十稔,即衣裘帛,夸耀闾里。士人无识者,方且望之色动,而农无论已。夫耕读,本也;商贾,末也。本之不立,惟末是图。奢华之习,势将难返,非圣天子崇儒重稼意也。有司职司风化,将起而问之。”[3]虽然县志的作者的立场倾向于重农轻商,但可以体现出看出清前期泾阳人从事商贾已成风气。和陕西其他县相比,泾阳人从商氛围较浓,清代泾阳已成为“商贾辐辏之区”,商贸地位日益重要。

(二)泾阳茶叶贸易的地理优势

泾阳位于秦岭北部,本不植茶,但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位处关中腹地,靠近古都咸阳、长安,自古就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因秦岭天堑阻隔,陆路难行,于是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泾河下游水面宽阔,加之泾阳县上游有秦时开浚的郑国渠首,而且泾阳可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南下江浙、北上边塞,即在东南方向连接着湖南安化等地的茶栈、茶农,在西北方向连接着甘肃、青海、新疆甚至西藏的广大农牧民,因而交通位置重要。泾阳不但在东西走向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上,也处于中国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因而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贸易的必经之地,因此在西北茶叶贸易中发挥中枢作用。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检做、加工,压缩体积制成茯砖茶后再外销。泾阳砖茶主要是将湖南安化的茶叶加工制成,安化的茶叶运到泾阳,需要由江南雇小民船运到益阳,换大船经洞庭湖到汉口,经过襄河到龙驹寨上岸,然后雇骡马驮到泾阳。因而泾阳也就形成了茶叶的加工制作输运枢纽地位。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主要和兰烟,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物进行交换。其中兰州水烟和在皮货、中药材要在泾阳进行进一步改制和加工。完成这一长途茶叶流动的是在泾阳的茶商,他们对泾阳砖茶的制作和贸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交流、民众生活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有“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的说法。清代茶叶管控十分松弛,在市场规律下,官茶几乎完全被商茶取代,成为汉藏之间茶马贸易的主要方式。泾阳砖茶便于运输和保存,而且居住在西北的沙漠、戈壁、高原等寒凉地区的游牧民族,主食牛肉、羊肉、奶酪,黑茶很适合长期食用肉类的民族饮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在古代社会,长途贩运商品成本较高,加之西北地区交通条件不佳,气候恶劣,盗匪猖獗,同样运输条件下,砖茶密度大,体积小,便于运输和保存,其在西北茶马贸易中的地位经久不衰。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中提到,陕甘回民起义时,因动乱,一度迁到山西绛州,旋又迁至陕西同州(大荔),之后又迁至陕西三原、泾阳一带

[4],这一时期两县的经济十分繁荣。至雍正年间,在泾阳的商号有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的平均销量约300--500吨。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检茶之人也有万余之多[5]。当时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概言之,明清时期,泾阳县是陕西的商贸枢纽,泾阳在西北地区的商业贸易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三)泾阳:清代西北砖茶贸易的基地

清代,泾阳为陕西茶叶的集散地,泾阳取代三原成为西北茶叶的中心市场,是在明清时期渐进完成的。清代泾阳为茶商总汇,就近发卖三原,给甘肃巡抚纳税,其兴安所属之茶行于西安者,三原人多食楚茶。[6]当时陕西巡抚陈宏谋道:“陕甘两省茶商,采办官茶,每年不下数十百万斤,皆于湖南安化县地方采买。而人情作伪,戥头银色,彼此剋减,此务取盈,各有争执,以致陕甘引商到楚办不前。”[7]清道光年间,卢坤在《秦疆治略》描述泾阳县茶叶加工:“(泾阳)县城内百货云集,商贾络绎。.....而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万有余人;各行店背厢负货闲人,亦多至数千。”[8]可见泾阳砖茶制作历史渊源已久。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安化茶在泾阳压茶后制作成茯茶砖,循陕甘大道直运销区。至于为何泾阳是茯茶砖的唯一生产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砖茶压制时一般由官方派员监督,雍正以后,西北茶政由陕甘巡抚兼理,为便于监造,故集中泾阳制造。二是技术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茶叶发酵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对技术要求较高。三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矿物质,正好适合茶砖发酵的“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过去许多人移地试验皆不成功。民间还有“三不制”的说法:“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当时泾阳加工黑茶的技术,作为黑茶原产地的湖南安化直到民国二十九年才逐渐掌握,可见泾阳的茶叶加工水平之高。

古人发挥“地利”和“人和”的叠加效应,从而使得泾阳这个不产茶叶的地方却以茶闻名,独特的制茶工艺和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使泾阳成为清代西北砖茶制作与贸易的基地,在当时西北茶叶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清代泾阳茶叶贸易和城镇经济的发展

(一)城镇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型

泾阳作为茶叶高产区、加工中心和中转地,在清代时期茶叶贸易中有重要作用,泾阳砖茶质量良好、便于运输保存,这为西北茶叶贸易长盛不衰提供了基础元素。西北茶马贸易正式废止后,运往西北的茶叶较少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西北一代的茶商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在他们的努力下,储存时间长、质量良好、便于运输的泾阳砖茶被制作出来,并在道光时期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此后,泾阳砖茶在西北农牧区长期受到欢迎。

泾阳在西北茶叶贸易中发挥中枢作用,完成了从南到北的长途茶叶流动,茶商们对泾阳砖茶的制作和贸易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区域社会经济交流、民众生活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当地茶叶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泾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泾阳有许多制造砖茶的加工工场,由于茶叶的贩运量较大,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来长期加工和制作茶叶。如果按照当时的城镇人口数据进行统计,明代以来泾阳人口基本保持在十万人左右,那么至少有百分之十的城镇人口在从事茶叶制造业,足见其规模之大。除了人口压力带来的移民外,泾阳也吸引了许多商人来此旅居行商,外来商人持资本进入市场,随着贩卖茶叶的商人和马帮不断活跃,相关的集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泾阳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茶叶贸易的兴盛是泾阳兴起和繁荣的首要因素。茶马贸易的开展使城镇开始出现产业转型,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农业为主向农商并重转变。因茶马之利而经商,从事茶叶贸易的人们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转而从事商业贸易,关中地区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冲击,而因茶马贸易兴起的城镇也形成重商、善商的传统,因此泾阳大量人口开始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茶叶加工业或其他手工业,商业化极大地促进了泾阳的城镇化发展。

(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泾阳茶商每年派人到湖南安化等地收购茶叶,这些收茶的商人一般住在当地茶栈,由茶栈经营者贴出收购茶叶的招贴,茶农即到茶栈求售。茶商将收购的茶叶运到泾阳生产砖茶。

砖茶生产好之后,由泾阳运到兰州城。这时茶商需持票先到总商处登记,再到官厅登记补纳课税,由官厅委员盘验盖上红印,然后人库。此后茶商出售多少便在库内提取多少。经营砖茶的商号,一般都不设门市部。有时将茶运到西宁或凉州,派人驻该地批发,主要的顾客多是经营皮毛牲畜的回族商人。他们把茶运到少数民族地区,换取牛羊、骡马、皮毛和鹿茸、麝香等物。在其他各地区销售的茶,则批发给当地的杂货商零星销售。因此一般茶价涨落和皮毛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毛皮销路好价格高,茶也随之畅销价高,皮毛滞销茶价便跌落。泾阳茶商,将湖南安化的黑茶与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大的农牧民的茶叶消费连接起来,而且还带动其他商品的交换和贸易。自古水陆交通便利的关中地区,是连接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枢纽地带。随着茶马贸易的繁荣,长途贩运业便兴盛起来,其中以茶叶运输为代表。由于古代社会大都依靠船舶和骡马从事贩运,这些运输工具的维护、维持无形中也增加了茶叶运输的成本,因此随着茶叶贸易量的逐渐增大,一些以长途运送货物为业的个人或组织开始在泾阳出现了。与运输湖茶有关的从湖南到关中的船帮、马帮数目较多。泾阳的茶商时常雇佣这些云集在当地的马帮、船帮进行茶叶和货物的运输。马帮在贸易中的活跃表现,无疑确保了茶叶等商品贩运的兴盛。这种规范化运输形式的出现,在大大节约了茶叶运输的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运力和贩茶的利润,为这些马帮、船帮提供便利的服务行业也开始兴起,随着茶叶运输行业的繁荣,泾阳出现了一些专为脚夫提供食宿,供过往商人休息的车马店和客栈。这些车马店不同于一般客栈,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长途贩运的马帮和商人。泾阳除了贩卖茶叶之外,皮革、药材等也是主要的贸易商品。据统计,在清代时期,每年仅从兰州、西宁流入陕西泾阳、三原的陕商利润就达2000至3000万两,相当于中央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泾阳的金融行业必然会因大量资金的涌入而崛起。泾阳也有在关陇地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的金融业巨头,这些关中财阀资本遍及全国各地,家资千万,实力雄厚。

在茶叶贸易的影响下,泾阳还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需求,促进了番汉交流,这也使当地的宗教文化更多元。茶马贸易其中不乏有一些长期滞留在地区的商人在城镇内从事货物买卖,久而久之就在城镇内定居下来。各族居民往来于市,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茶马贸易吸引了客家人涌入贸易繁荣的城镇,也促进番汉经济上的互补,一定程度开辟了中原与周边民族地区的交通道路,促进周边城镇的形成,有利于泾阳形成开放包容的民风,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相互交流碰撞,也共同促进着清代泾阳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孟良:《略论明代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J]《齐鲁学刊》1989.6.

[2]钞晓鸿:《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

[3]李刚:《陕西商帮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1

[4]李清凌:《西北地区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5]钞晓鸿:《传统商人与区域社会的整合——以明清“陕西商人”与关中社会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2001.1

[6]王晓燕:《明代官营茶马贸易体制的衰落及原因》.[J]《民族研究》2001.5

[7]李刚:《陕西商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9

[8]李刚:《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4

[9]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10]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1

[11]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6

[12]丁文:《试析陕西茶马古道网络》.[J]《农业考古》2013.2

[13]杜勋:《明代西安府城市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4]赵海静、阴海燕:《明朝官营茶马贸易体系的弊端》.[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7.6

[15]陈苏沐、郭翔:《明朝茶马贸易的几个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2

[16]秦晖:《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8

[17]刘立云.明清时期陕商川藏贸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3

[18]刘超凡:《近三十年来茶马古道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21.2


[1] (明)李堆祯.《三原县龙桥记》[M].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部分配钞本)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1.第668页

[2](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85.第82页

[3]谢林,徐大平,杨居让主编.《陕西省田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第76-77页

[4]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23辑)》[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166页

[5](清)卢坤.《秦疆治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第30页

[6](清)刘绍攽.《(乾隆)三原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08)》[Z].南京:风凰出版社,2007.第298页

[7](清)陈宏谋.《培远堂全集·年谱卷九》[M].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490页

[8](清)卢坤.《秦疆治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