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鉴别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鉴别效果分析

路益娟  ,杨春华  ,陈娟

上海市长征医院  200003

【摘要】目的:探究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鉴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临床病理证实为肝血管肿瘤,其中肝血管良性肿瘤为65例,肝血管恶性肿瘤为1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像诊断,观察影像诊断鉴别效果。结果:经影像诊断后,64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13例诊断为肝血管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检出率为17.50%,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8.46%,肝血管良性肿瘤预测值为96.97%,肝血管恶性肿瘤预测值为92.86%,诊断符合率为96.25%。结论: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中实施影像诊断鉴别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有利于患者尽早治疗,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鉴别效果

肝血管肿瘤在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此疾病通常在腹部手术过程中及B超检查中发现,肝血管肿瘤疾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人体硒缺乏、遗传、肝炎以及肝硬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肝脏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发现自身疾病,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进行干预,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影响诊断对多种疾病检查有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2]。基于此,本文研究以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意在分析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鉴别效果,具体报告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共80例,收治时间为2020年4月~2022年4月,其中肝血管良性肿瘤为65例,男性患者为50例,女性患者为15例,其年龄集中在22-57岁之间,均值(40.35±1.24)岁。肿瘤直程0.5- 12cm,平均(7.13±1.16)cm。病灶深度2.2-10.8cm,平均(5.04±1.08)cm。其中肝血管恶性肿瘤为15例,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5例,其年龄集中在23-58岁之间,均值(40.37±1.26)岁。肿瘤直程1- 12cm,平均(7.15±1.14)cm。病灶深度2.2-10.6cm,平均(5.02±1.07)cm。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纳差、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合并患有身体存在严重并发症者。研究按照正常审批流程上报医学伦理委员会;参与此次研究患者满足知情同意原则。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影响诊断检查,行CT放射干预,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前需保证患者仰卧体位,当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下,对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5.5MBq/kg18F-脱氧葡萄糖),使患者保持静卧状态维持1h,并在患者尿液排空后行CT扫描,扫描方向由股骨中上段开始,并缓慢向头部方向扫描,将仪器各项参数调节准确,其中层厚5mm、螺距0.8、电流150mA、扫描参数140KV。并对检查中的患者进行指导,使其保持平稳的呼吸状态。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影像诊断鉴别效果(恶性肿瘤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肝血管良性肿瘤预测值、肝血管恶性肿瘤预测值、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经影像诊断后,64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13例诊断为肝血管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检出率为17.50%,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8.46%,肝血管良性肿瘤预测值为96.97%,肝血管恶性肿瘤预测值为92.86%,诊断符合率为96.25%。详见表1。

表1 影像诊断鉴别效果(例)

方法1

金标准

合计

阳性

阴性

肝血管恶性肿瘤

13

1

14

肝血管良性肿瘤

2

64

66

合计

15

65

80

3.讨论

肝脏在人体中十分重要,其功能强大,一旦肝脏出现问题,则会对人们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肝脏是肿瘤的好发部位,对于肝血管肿瘤疾病来说则发生于肝脏细胞及肝内胆管中,此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在患者发病早期不会呈现出明显的异常现象,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若没有将此疾病及时检出,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并且会发展为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帮助患者及时诊断,并进行针对且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提升患者身体健康[3]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像技术不断更新,在疾病诊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将患者病灶清晰呈现,并将患者疾病有效诊断。对于传统的诊断方式来说,主要通过活检的方式进行干预,但是此种检验方式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创伤,并会引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检查效果上也会呈现出不佳的效果。而影像诊断则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并且在诊断效果上较为理想[4]。结合此次实验研究,以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影像诊断后,64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13例诊断为肝血管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检出率为17.50%,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8.46%,肝血管良性肿瘤预测值为96.97%,肝血管恶性肿瘤预测值为92.86%,诊断符合率为96.25%。结果表示,影像诊断检出率较高,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高。此实验结果与俊波

[5]在相关实验研究中结果相符,可进一步证明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影像诊断应用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诊断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性强,可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维栋. 医学影像诊断在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74):247-248.

[2] 刘国庆,高任,宋鹏. 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16-18.

[3] 何禹宏. 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鉴别的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12-13.

[4] 李晓青,文明,路彦斌,等.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96-97.

[5] 俊波.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