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美术融合课程双师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心理—美术融合课程双师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黄轩 ,姚豫霞

四川省宣汉中学 

【引  言】本研究的心理—美术融合课程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学科相通性,打破学科界限,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进行的有机融合。融合课程以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活动主题,围绕各主题,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思路,美术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并同堂进行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探讨双师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融合课程;双师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育

一、心理—美术融合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研究团队的美术老师在2016—2018年组织学生成立了布艺社社团和环保手工社社团,在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美术老师观察到:在制作手工的过程中,现场氛围愉悦活泼,学生十分投入且放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容易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默契;一些本来较为孤僻的同学,随着活动的推进,逐渐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变得更具主动性。鉴于此,美术老师与心理老师进行商讨:是否可以利用类似手工制作这样的美术活动帮助到我校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该想法得到了学校和年级的大力支持,并组织部分教师形成团队,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并论证课程可行性后,于2020年展开了教学合作实践。

团队在最初的讨论中,提出三种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一是美术教师利用美术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是心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借用美术活动进行团体辅导,三是两个学科的教师尝试同堂合作。之所以选择了双师合作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特长;同时课堂里存在两位老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到特殊学生的需要。

事实上,教师合作的好处很多,譬如:心理支持——教师之间有困难可以互相帮助,有快乐可以一起分享;新想法——同事之间在一起更容易激发灵感,产生新点子;示范合作——将教师之间的合作行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看见合作的好处;力量——集体的力量总是比个人要大很多。跨学科双师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教师合作的力量。

二、跨学科双师教学的合作方式与原则

在合作教学中我们采取的形式主要包括共同备课、同堂授课,具体合作方式如下:

(一)共同备课:团队教师共同进行备课教研。在确定适应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健康主题后,找到心理健康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交叉点”,进而思考、确定适合该主题的美术活动载体。通过小组交流,明确需要达到的各自学科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共同探讨并完成学科整合式的课程设计。

(二)同堂授课:心理、美术教师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设计,两位教师适时切换角色,互为辅助,引导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促进自身心理和情感健康发展的知识。一位教师在教授相关教学内容时,另一位教师则在教室里观察并辅助完成教与学任务(不能妨碍正常的教与学活动)。

在合作中,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一)互帮互助。因为追求着同样的目标,团队教师非常齐心,大家积极搜索、收集有关美术、心理的跨学科知识,积极整理归纳,共同分享并相互探讨、补充,以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二)相互尊重。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民主协商,尊重彼此的思考、疑虑和意见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良好的配合和相互尊重为学生示范了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更好地沟通与合作。

三、跨学科双师教学的优势

(一)多途径促进教师成长

跨学科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彼此之间借鉴、整合与交融,有利于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跨学科教学还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可以避免教师在闭门造车中形成职业倦怠感,有助于教师在挑战中激发教学热情。

在设计以生涯探索为主题的课程时,心理老师分享了心理课常用的霍兰德兴趣岛测试和生涯幻游内容,美术老师以此为出发点,想到了通过绘制连环画呈现生涯幻游内容、运用简笔画绘出心中的兴趣岛等方式让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自然地衔接与融合。

(二)丰富了课堂的人际互动

在双师合作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进而导致了师生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里存在的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更强;切换成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后,此时的课堂除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出现了师师关系,师师之间的互动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真实可亲,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氛围。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角色,师生关系因此有了其他可能:更具理解性和支持性。

(三)多角度帮助学生发展

双师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由于师生关系的转变,学生会感觉到课堂氛围更和谐、更安全,他们更乐意在课堂中表达真实的自我。同时,如前所述,课堂里存在两位老师时,学生会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因为两位教师性格、年龄等均存在差异,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寻找合适的交流对象的需要。

学生在双师型教学活动中,能够树立起各学科知识可以相互促进理解的意识。运用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同样,运用语文(阅读)、音乐(音乐欣赏、歌唱、合唱等)等也能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类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性情得到陶冶,对生活与生命有了更多领悟,这反过来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包括理解和欣赏艺术及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1] 王川,王春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2]王国辉,张磊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3]姚乔君.跨学科教学:从知识契合到学科整合[J].2020(12)

[4]李芳芳.教师跨学科合作的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符今.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四个维度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