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诊断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牛病毒性腹泻诊断与防治措施

叶尔肯别克·哈尼

新疆塔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834700

摘要病毒性腹泻使现代牛养殖领域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犊牛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之外,该类疾病还会很容易导致牛群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使得机体的抵抗能力逐渐变差,很容易引发继发感染、并发感染,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给疾病的诊断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难题。防控牛病毒性腹泻应该掌握该种疾病的流行特征,并明确最佳的诊断方法,构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应该加强对牛群的净化,处理培养健康无病的牛群,将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养殖安全。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措施

当前病毒性腹泻在世界各地的牛养殖主产区广泛分布,已经成为威胁牛养殖产业的常发病和高发病,上世纪80年代病毒性腹泻在我国牛养殖领域爆发流行。随着疫苗免疫接种密度的不断增强,该种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呈现地方性流行或者散发流行。由于病毒性腹泻对牛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巨大,所以应该加强对该种疾病的有效防范保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注重做好牛群的有效净化,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1、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黏膜病毒,该种病毒是RNA病毒,病毒外观存在囊膜直径大小通常在40~60纳米之间,电子显微镜下大多呈现球形或者圆形[1]。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猪瘟病毒、羊边界病毒同属于同属于同一属的病毒,三种病毒具有相似的抗原结构,该类病毒能够在牛的肾脏、睾丸、肌肉、气管或者猪肾脏等多种细胞当中繁殖培养,并且根据病毒是否能够引发细胞形成空泡死亡,将其划分成致病性的病毒性腹泻病毒和非致病性的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牛的血液、精液以及妊娠母牛的胎盘、脏器组织当中,同时牛群的鼻腔呼吸道当中也会携带有大量的病毒。自然条件下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当外界温度升高到56度以上,pH值小于3时,病毒会迅速失去活性,但在低温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强,能够在-70度的环境下存活很多年,一般消毒剂能够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从传染源角度来看,养殖场发病的牛群和没有发病携带有病毒的牛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自然宿主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猪、牛、羊,其中牛对病毒的易感性最强,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最为明显[2]。不同年龄品种的牛群对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易感性都很强,其中8~24月龄的犊牛感染之后病情最为严重临床症状最为明显,两岁以上的牛群感染病毒之后,大多呈现隐性发病经过。在新发病的养殖场该类疾病大多呈现爆发流行,主要威胁4~18月龄的牛群,这个牛群的患病牛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从传播途径来讲,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患病牛污染的养殖管理用具、下脚料和饮用水都会造成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另外也可以通过直接交配实现病毒的垂直传播。牛病毒性腹泻具有极强的传播流行能力,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其中以冬春季节的发生流行率最高,在很多地区冬春进行往往呈现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大多呈现散发流行或者周期性流行,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隐性感染又相对较高,有时隐性感染率能够达到50%以上。

2、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的潜伏周期通常在1~2周,大部分患病牛尤其是成年阶段的牛群感染该种病毒之后呈现隐性发病情况,不会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根据牛群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划分成急性性和慢性性两种。急性型主要发生在发病初期阶段或者新发病的养殖场。患病牛突然发病,最高体温升高到42度,最长能够持续7天。同时患病牛的白细胞数量在发病1~6天内会下降到最低,随后呈现持续升高。个别患病牛库可以出现第2次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的现象。发病阶段患病牛主要表现为双眼无神,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从口腔当中留出很多泡沫状的内容物,眼中会流出很多浆液性的分泌物,随后流涎症状逐渐加重,呼出的气体恶臭口腔,鼻腔黏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坏死,年龄较小的牛群还会出现水样腹泻,严重的排出的腹泻物当中会夹杂很多肠黏膜组织和血液。少数患病牛的趾间皮肤会出现糜烂坏死现象,导致蹄叶炎的发生化,引发跛行或者跪地爬行。大部分患病牛在发病一周左右死亡,只有少数的牛群可以转变成慢性型。慢性型患病牛大多表现为波动型的高热症状,有的患病牛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症状[3]。一般患病牛大多表现为眼睛分泌物显著增加,齿龈发红口腔当中会存在少量的糜烂病斑,鼻镜会出现明显的糜烂现象,有时会连成一大片。淋巴结显著增大,皮屑显著增多,颈部、耳后的皮屑最为明显,特征是患病牛蹄部周围的组织会出现坏死糜烂,导致蹄叶炎的发生流行率显著升高,同时患病牛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发病周期通常在6个月左右,少数能够持续一年以上

3、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处理并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能够发现白细胞会呈现先下降略微升高的情况,但总体情况下白细胞显著下降,预示着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口腔黏膜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的现象,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小肠结肠等淋巴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瘤胃黏膜充血出血,真胃水肿糜烂,肠道淋巴结肿大,肠壁水肿增厚,小肠结肠直肠会存在大面积的溃疡出血。在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中,可以采用电镜检测手段来观察病毒的形态和大小,同时也可以采用细胞分离鉴定的手段,观察细胞的病变情况来判定病情。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是采集患病牛发病前期和发病末期的血清分别进行抗体水平监测,一般发病末期血清抗体的水平是发病初期阶段抗体水平的好几倍

4、综合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威胁较为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牛群和不同利用方向的牛群,应该实施不同的防治方案。对于繁殖母牛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应该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对于发病的犊牛可以选择使用抗病毒药物,并服用葡萄糖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提高牛的免疫能力,保证牛群能够快速恢复健康,并且要进行针对性的血清检测,确保恢复健康之后及时进行育肥淘汰处理,降低经济损失。同时在整个牛群的饲料当中可以添加清热解毒凉血的中药组方,这对预防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帮助。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持续地做好牛群的净化处理,通过采集血液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发现患病牛之后及时淘汰处理,直到连续三次检测不出为止,对于假定健康牛生产的犊牛应该和母牛单独分离,并向犊牛投喂经过消毒的乳汁,并通过持续的监测保证健康之后才能够用于配种作为繁殖牛群。

5结语

综上所述,病毒性腹泻病毒会对牛群的健康生长发育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发生流行之后必须实施针对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这样才能够控制和减少病毒性腹泻对牛养殖业造成的严重损失。然而现阶段该种疾病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所以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预防养殖的理念充分应用,其中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定期开展抗体水平监测并注重做好严格的管理工作,通过落实严格的防控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严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刘震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疾病防控[J].兽医导刊,2016(20):91.

[2]李娜娜,宋景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疾病防控[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115.

[3]张邦平.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8,39(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