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速鉴定案例分析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3

车速鉴定案例分析与实践

梁礼成

身份证号码:452523198001096299

摘要: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一直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持续打击的重点违法行为,同时也是交通事故常见诱发因素。保持合理的行车速度,是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员应当遵守的义务,也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肇事车辆的车速鉴定是确定交通事故的性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方法和过程,并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讨论了如何进行车速鉴定。

关键词:交通事故、车速鉴定

一、引言

车速鉴定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仅是分析事故的性质、确定发生事故原因的重要证据,同时又是对道路交通事故作出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车速鉴定要求依据现有的证据和发现线索,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再现事故的发生过程,特别是要定量地计算出肇事车辆事故发生前的行驶车速。车速鉴定的基本理论工具是力学。无论事故多么复杂,案情如何扑朔迷离,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力学规律在起作用。

现今我国的车速鉴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公安部于2006年8月29日发布,2006年11月1日实施的《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2006,以及2016年12月13日发布,2017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车辆速度鉴定》GB/T33195-2016 规范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派或委托的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机构对车辆行驶速度的技术鉴定。本文作者从事交通事故车速鉴定长达十多年,进行过两千多起案例的车速鉴定。作者精选出五较为典型常见的案例,从实战角度出发,分五个专题介绍车速鉴定的基本方法。因选定的五个案例鉴定报告均在2016年前完成,采取的鉴定标准均为《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2006。

二、车速鉴定所需收集的证据

1.采集现场尽可能详尽的事实和证据,包括:(1)肇事车辆的损伤部位,形变程度、碰撞痕迹、停止的位置和态势,档位的情况等(2)肇事车辆留在路面上的制动拖印,轮胎擦地印、侧滑印、车身刮擦地面印迹等。(3)血迹及人体擦地滑行印迹、散落物的分布等;(4)道路的路面性质,坡度、干燥或潮湿等。

2.收集进行车速鉴定必备的基本资料:(1)事故现场图;(2)事故现场勘查笔录;(3)事故现场照片;(4)肇事车辆车检报告或拆检报告(如有可能,加上路试结在果);(5)行驶证复印件或车辆信息;(6)询问笔录;(7)、货车载重情况;(8)GPS信息。

三、判断事故的性质,选择适用的理论公式。

1、本文阐述的是第一个专题:利用刹车印公式计算车速。

2013年6月14日,在某县某省道18km+50m处路段,一辆轻型厢式货车与未悬挂号牌二轮摩托车相碰撞,造成1人死亡,两车不同程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根据现场图、现场照片可知,选取汽车制动的最长距离,=11.70m;,事故发生时,路面干燥,判断该路段路面为磨耗较小的水泥路面。根据GA/T643-2006 表B.3.1给出的汽车纵滑附着系数参考值表。车速48km/h以下时,汽车纵滑附着系数取值范围0.60~0.80。轻型厢式货车车辆技术检验报告,该车整车制动率为60.42%,综合考虑,纵滑系数取中间偏上值, =0.75;取汽车的附着系数=1;根据动能守恒定律,可得出下列刹车印公式:

式中:

、--汽车开始产生制动印迹时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汽车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汽车的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汽车的纵滑附着系数;

 ----汽车附着系数

将数值代入公式,即可得轻型厢式货车开始产生制动印迹时的瞬时行驶速度保守速度为47Km/h。在本案中,轻型厢式货车发生事故时,与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汽车碰撞两轮车时,两轮车的质量相对汽车相差悬殊,在碰撞瞬间摩托车(或自行车)速度变化很大,而汽车的速度几乎不变。该类型的车速鉴定,只要取好制动印长度、汽车的纵滑附着系数,结合刹车印公式计算即可。

2、本文阐述的是第二个专题:利用二轮车车身滑地痕迹来计算车速。

2013年5月21日,在某市某路段,小客车与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1人受伤,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的道路交通事故。在本案中,小客车发生事故时,采取制动措施并碰撞行二轮摩托车后,二轮摩托车失控倒地滑行。两车碰撞后,二轮摩托车开始倒地滑行的瞬时速度接近于汽车与二轮摩托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由上式得:

式中:

汽车发生碰撞前的瞬时行驶速度,单位为米每秒(km/h);

二轮摩托车开始倒地滑行的瞬时行驶速度,单位为米每秒(km/h);

、二轮摩托车质量,单位为千克(kg);

——二轮摩托车倒地后的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翻车时二轮摩托车车身滑动摩擦系数

3.6 —— 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根据现场图给出的数据,取二轮摩托车倒地滑行的最长距离,

=2.85m;参照GA/T643-2006 表B.3.2翻车时二轮摩托车车身滑动摩擦系数范围为0.55~0.70,综合考量,取中间偏下值,=0.60。将以上数值代入计算:即得小客车发生碰撞前的瞬时行驶速度保守车速为21Km/h。

该案小客车的车速计算,也是利用了汽车碰撞两轮车时,两轮车的质量相对汽车相差悬殊,在碰撞瞬间摩托车(或自行车)速度变化很大,而汽车的速度几乎不变。在汽车没有制动印迹或两轮车有滑地痕迹的情况下能较好的适用。

3、本文阐述的是第三个专题:行人被抛飞,利用经典公式计算车速。

2013年9月25日,在某县某国道1606KM+850M处路段,大客车与行人相碰撞,造成一人当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汽车撞行人时,行人被抛出,可近似认为汽车行驶速度等于人体被抛出速度。可根据碰撞后人体被抛出的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人体被抛出的速度,即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式中:

 —— 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 人体与地面的摩擦系数;

 —— 碰撞点与人体最后停止位置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 碰撞时行人质心高度,单位为米(m);

3.6 —— 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根据现场图给出的数据,取右脚拖鞋在现场图上的位置即A点为碰撞点,则=41.50m;某国道1606KM+850M处路段路面为沥青路面,根据GA/T643-2006 表B.3. 4 着装人体与地面摩擦系数参考值表。=0.52;取碰撞时行人质心高度=1m。代入上式即可得,大客车发生碰撞前的瞬时行驶速度保守车速为66Km/h。本案的重点在于确定人体被碰撞时的碰撞点。根据车辆的散落物,行人的散落物来停止点来确定碰撞点,碰撞点与人体最后停止位置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实际的要小。但在实际鉴定中,该路段限速50公里,即使计算出的结果低于实际车速,也满足鉴定要求

4、本文阐述的是第四个专题:通过视频计算车速。

2013年9月16日,在某市某路段,普通二轮摩托车与一辆无号牌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造成两人受伤,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的道路交通事故。根据摩托车行驶过的距离及时间,可以计算出摩托车的平均行驶速度.

式中:

、---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平均速度,单位为米每秒(Km/h);

——摩托车驶过的距离,单位为米(m);

 ——摩托车驶过的时间(秒);

3.6 —— 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根据现场图、现场勘查补充材料、事故视频资料,取事故视频中右下角水泥路面水泥分割线至现场图中A点(二轮电动自行车挫地印起点)的垂直距离为摩托车行驶过的距离垂直距离,=90.0米;摩托车行驶过事故视频中右下角水泥路面水泥分割线至现场图中A点(二轮电动自行车挫地印起点)的时间为19时26分26秒至19时26分31秒,即=5秒。将以上数值代入计算可得普通二轮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平均行驶速度为65Km/h。

该案的重点就是在视频中找到相应的特征点,以及通过这些特征点的时间。在视频中找到相应特征点的距离。或者观测被鉴定车辆车身上某一特征点通过监控录像中某两个参照物的时间间隔,通过位移公式计算车辆通过两个参照物时平均速度。

5、本文阐述的是第五个专题:摩托车碰撞轿车侧面且轴距减少。

2009年11月12日,在某市某路段,轿车与二轮摩托车相碰撞后,造成摩托车驾驶人受伤及两车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

在该案中,摩托车采取制动措施并产生制动印迹,碰撞轿车侧面后轴距减少。根据摩托车轴距减少量计算摩托车碰撞轿车侧面时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参见GA/T643-2006《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表B.1.5推荐的计算方法,可得公式:

根据动能守恒可得:

式中:

 —— 摩托车采取制动措施时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 摩托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 —— 摩托车、轿车质量,单位为千克(kg);

----二轮摩托车纵滑附着系数;

——二轮摩托车的滑移距离,单位为米(m);

 —— 摩托车轴距减少量,单位为米(m);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根据现场图给出的数据,取摩托车制动后最长滑移距离, =2.80m;根据GA/T643-2006 表B.3.3,本田SL125摩托车纵滑附着系数范围为0.31~0.40,取最低值,=0.31;设人均质量65kg,摩托车=277-65=212kg、轿车质量=1678-2×65=1548kg;摩托车轴距减少量=1.265-1.080=0.185m。将以上数值代入计算可得二轮摩托车采取制动措施时的瞬时速度保守车速为43.4 km/h。

四、结语:在做车速鉴定时,可以借助经典力学车速鉴定理论与技术。车速鉴定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附着系数的选择、制动痕迹的识别与测量、车辆损伤的测量和道路相关参数的测量。进行车速鉴定必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交通事故车速鉴定在我国还是相当原始。车速鉴定的发展历史短,在中国才初露端倪,所谓专家尚有鱼目混珠的,脱离实际和理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存在同一起事故,使用相同理论模型和方法得出不同结论的怪现象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1】《交通事故中的车速鉴定方法》,黎光旭、阳兆祥、何小荣.

【2】《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