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工程工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浅谈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工程工艺

孙博聪

身份证号:131026199408122330

摘要:钢筋工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重要工序之一,对建筑结构承载力及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笔者结合这几年工程实际施工经验及规范要求,就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工程中原材料(常用热轧钢筋)控制、钢筋储存、钢筋下料构造要求、除锈、调直、切断、弯曲成型、钢筋安装工艺、施工过程主要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原材料控制;构造要求;下料;除锈;调直;弯曲成型;钢筋绑扎     

1、原材料控制

1.1 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评审,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1.2热轧钢筋进场时,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并应按批进行外观检查和力学性能试验。每批由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规格的钢筋组成,重量≦60t。允许由同一牌号、同一冶炼方法、同一浇注方法的不同炉号组成混合批,但各炉号含碳量之差≦0.02%,含锰量之差≦0.15%。

从每批钢筋中抽取5%进行外观检查。钢筋表面不能有裂纹、结疤和折叠。当钢筋按实际重量交货时,应随机抽取10根(6m长)钢筋称重,如重量偏差大于允许偏差,则应与供应商交涉,以免损害项目利益。

1.3钢筋加工过程中如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不正常时,应进行化学成份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2、钢筋加工

2.1钢筋配料(下料)

2.1.1钢筋配料以构件配筋图为依据,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配料简图并进行编号,后按配料简图及构造要求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2.1.2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上述钢筋确定搭接方式后,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2.1.3钢筋配料计算完毕,填写配料单,钢筋配料单和料牌,应严格校核,必须准确无误,以免返工浪费。

2.2钢筋调直

2.2.1调直模的偏移量,根据其磨耗程度及钢筋品种通过试验确定;钢筋调直的关键因素是调直筒两端的调直模是否在调直前后导孔的轴心线上。如果发现钢筋调得不直就要及时调整调直模的偏移量。

2.2.2压辊的槽宽及压紧程度要做到既保证钢筋能顺利的被牵引前进,而在被切断的瞬间钢筋和压辊间又不发生打滑。

2.3钢筋切断

2.3.1将同规格钢筋按配料图统筹排料,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减少短头,减少损耗。

2.3.2断料时应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中产生累计误差。为此,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

2.3.3在切断过程中,如发现钢筋有劈裂、缩头、严重弯头等必须切除。钢筋的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

2.4钢筋弯曲成型

2.4.1受力钢筋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作≦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3、钢筋绑扎

3.1基础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清理垫层→弹钢筋位置线→绑扎底板下层筋→放置马凳→绑扎上层横向筋→绑扎上层纵向筋→焊接支撑筋。

3.2柱钢筋绑扎

3.2.1根据图纸要求,计算好每根柱子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上层伸出的搭接钢筋上,然后立柱子主筋;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用定位“标志杆”刷红白油漆标识箍筋间距。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采用“十字扣”绑扎;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的相交点成梅花形交错绑扎。

3.2.2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如果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不得小于15°。

3.2.3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3.2.4下层柱的钢筋露出楼面部分,宜用工具式柱箍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利上层柱的钢筋搭接。当柱截面有变化时,其下层柱钢筋的露出部分,必须在绑扎梁的钢筋之前,先行收缩准确。框架梁、牛腿及柱帽等钢筋,应放在柱的纵向钢筋内侧。

3.2.5柱筋砂浆垫块或塑料卡保护层应绑在柱筋外皮上,间距一般为1000mm左右,以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尺寸正确。

3.3墙钢筋绑扎

3.3.1先立2~4根竖筋,与底板插筋搭接绑扎,画好水平筋分档标志,在下部及齐胸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上画好分档标志,接着绑其余竖筋,最后再绑扎其余横筋。竖筋搭接部位及搭接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墙的垂直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4m(钢筋直径≤12mm)或6m(直径>12mm),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8m,以利绑扎。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的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3.3.2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间应设置撑铁,以固定钢筋间距。撑铁可用直径6~10mm的钢筋制成,长度等于两层网片的净距,间距约为1m,相互错开排列。墙体钢筋采用梯子筋定位,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拉筋和支撑筋,钢筋直径和布置方式、间距均应满足设计要求,钢筋外皮绑扎砂浆垫块保护层。墙体水平钢筋在两端头、转角、十字节点、连梁等部位的锚固长度及洞口周围加固筋等均应符合设计抗震要求。

3.3.3合模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应进行调整,加设墙筋定位器,在搭接处绑两道横筋定位,浇筑混凝土时专人看管,浇筑后再次调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准确。

3.4梁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支梁底模→在底模划箍筋间距线→主筋穿好箍筋,按已划好的间距逐个分开→固定弯起筋及主筋→穿次梁弯起筋及主筋并绑好箍筋→放主筋架立筋、次梁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梁底主筋与箍筋绑住→绑架立筋→再绑主筋→放置保护层垫块→安装梁侧模。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3.4.1梁的受拉钢筋接头位置应在支座处,受压钢筋接头应在跨中区(跨中1/3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受力钢筋35d区段内(且不小于500mm),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在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3.4.2在完成梁底模板并通过验收后,即施工梁钢筋,按图纸要求先放置纵筋再套外箍,梁中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弯钩的叠合处,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mm以上短钢筋,以保证设计要求。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3.5板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清理模板杂物→在模板上划主筋、分布筋间距线→先放主筋后分布筋→下层筋绑扎→上层筋绑扎→放置马凳筋及垫块。

4、结语

掌握了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工程技术及工艺后,能引导施工人员正确、快速的进行钢筋工程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避免因钢筋工程施工不当而返工引起的人材机消耗及工期的浪费,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房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运用[J]. 吕德广.  地产. 2019(23)

[2]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 姜冰. 门窗.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