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救护理团队进行定位抢救模式培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2

对急救护理团队进行定位抢救模式培训的效果

姚冰,赵丽

联勤保障部队988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进行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对急救护理团队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6月本科依据4人、3人、2人定位抢救方法对通过护理考核的26名护理人员进行演练与培训。对比急救护理团队培训前、后的考核评分与抢救措施落实时间。结果: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高且各项目抢救落实时间均较培训前短(P<0.05)。结论: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可提高急救护理团队的抢救能力,有助于临床急救的迅速展开。

【关键词】急救护理团队定位抢救培训

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发作较急、病情发展变化较迅速,尽早为患者实施急救措施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在实际临床抢救过程中,由于急救团队之间的分工不明确、站位不固定等情况,使抢救人员在抢救中易出现慌张、忙乱等状况,对抢救患者的过程造成了负面影响。定位抢救模式是一种通过团队之间的配合实施抢救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实施急救护理培训可改善医护人员的配合度,缩短急救实施时间,有助于减少因急救不及时而影响救治患者的情况发生,因此本文使用定位抢救模式对急救护理团队进行培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21年1月-6月从自愿报名参加考核的护士中选取26名组建急救护理团队,其中女24名,男2名;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17±3.26)岁;护龄2~9年,平均护龄(5.14±1.67)年;护师21名,护士5名。

1.2方法所有人员在定位培训前均进行常规培训即电除颤术、气管插管、初级生命支持等急救理论与技能培训,将护理考核通过的护理人员使用4人、3人、2人定位抢救法进行培训,培训导师为急诊科护士长、高年资急诊专科护士等,具有丰富急诊急救经验。开展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将26名护理人员分成7个小组进行培训,每个团队均由年资高的护士或者急诊专科护士担任小组长,分别实施4人、3人、2人定位培训。在模拟上,选择需心肺复苏的患者为模拟对象展开演练。在人员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应用4人定位进行抢救,4人定位模式抢救培训如下:由高年资护师及急诊专科护士担任呼吸护士,站在患者的头部位置,监管患者的呼吸系统状况,对患者进行吸痰、吸氧、辅助插管接呼吸机等工作,确保患者的呼吸状态维持通畅同时协调现场抢救工作,全程指挥团队的成员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由高年资或中年资护士担任循环护士,站在患者的右侧负责监管循环系统,工作内容为心电监护、胸外按压、协助医师除颤等。由位于患者左侧的护士负责采集血液样本、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由位于患者脚侧的护士负责各类器械的准备、抢救联络工作、记录抢救情况等工作。3人定位模式抢救培训与4人定位模式基本相同,均设有呼吸护士与循环护士,其责任与4人定位相同,但在3人定位中负责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抢救情况等工作均由1人完成,该护士所站位置为患者左侧。2人定位模式抢救培训如下:一名护士负责循环与呼吸系统管理,其站位在患者的头右侧,协助医师进行心脏按压、呼吸机使用、除颤维持患者呼吸通畅等,并对抢救现场进行指挥;另一名护士负责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联络、遵医嘱用药等工作,该护士的站位在患者的左侧。在训练模拟中,人员分配工作应根据护理人员的护龄、个人能力等情况实施展开,待团队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某一定位抢救法的相关操作后,展开不同定位抢救法不同位置的抢救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在不同的场景均可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将护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护理人员可通过回放发现自身问题并进行多次模拟练习巩固护理操作。培训周期为半年,在2021年1月培训开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脏骤停模拟抢救患者考核,在2021年6月培训结束后进行与培训前相似的模拟抢救患者考核。

1.3观察指标对比培训前、后的考核情况与抢救措施落实时间,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每一个团队进行3次考核与抢救落实时间测定。考核中包含抢救技术能力(心肺复苏、除颤、呼吸机等操作)与非技术能力(团队协作、应急能力、急救意识、分析判断),技术能力分数为60分,非技术能力分数为40分(每个方面的分数为10分),急诊科护士长与高年资急诊专科护士通过现场及视频对团队进行评分。记录培训前、后护理团队的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总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及肾上腺素应用时间,时间记录可通过现场计时与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确定。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对比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技术能力、团队协作、应急能力、急救意识、分析判断评分均较培训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对比(x±s,分)

时间

考核次数

技术能力

团队协作

应急能力

急救意识

分析判断

培训前

21

53.72±1.03

8.26±0.37

8.07±0.67

8.22±0.36

8.36±0.57

培训后

21

58.96±0.86

9.41±0.28

9.68±0.58

9.41±0.31

9.54±0.42

t

17.9

11.36

8.33

14.66

8.1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培训前后抢救措施落实时间对比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抢救总时间、静脉通道建立、胸外按压、首次除颤、肾上腺素应用时间均较培训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培训前、后抢救措施落实时间对比(x±s,s)

时间

考核次数

抢救总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

胸外按压

首次除颤

肾上腺素应用

培训前

21

320.74±15.64

161.36±15.64

53.81±8.06

232.97±8.1

201.36±14.71

培训后

21

209.36±11.29

96.3±7.67

32.25±6.19

63.74±5.11

114.22±8.59

t

26.46

23.27

9.72

80.97

25.06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定位护理抢救是一种固定站位、分工明确的抢救护理模式,可通过训练的形式培养急救护理团队成员的默契度,从而保证急救护理的有序进行。在本文中,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升高,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各抢救落实时间均较培训前缩短,表明了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可缩短抢救落实时间,提高团队成员的配合度。这是因为通过定位抢救模式培训急救护理团队,可根据团队成员的急救能力、年资等情况进行定位分配,使成员对其自身的责任均有所认识,并在日后的培训模拟中进行反复训练,从而增加了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定位抢救模式打破了传统急救护理培训注重单项技能培训的状况,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培养急救护理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应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促使急救护理团队的综合护理素质提升,从而使得团队成员在培训过程中相互配合默契程度增加,进而提高团队的考核成绩,改善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在培训前因相互不熟悉而使静脉通道建立、胸外按压等时间较长的情况,提升急救护理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可提升急救护理团队的考核分数,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更默契,缩短抢救落实时间,有助于尽快为患者实施急救措施,减少急救过程中慌乱等情况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爱平.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用于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21,24(3):153-155.

[2]霍晶晶.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4):526-527.

[3]滕英,吴旭丽,王湘红,等.对急救护理团队进行定位抢救模式培训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7,16(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