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熊必权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张金小学 43314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通过深入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教学改革先进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以及现实因素影响,还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现象。为此本文展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并提出改进教学策略。

【关键词】讲授语 情景 多媒体 学习方法 思维材料

一、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是关键,直接影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重于传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讲授语是教师在课堂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教师要想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他的讲授语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启发性。讲授语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上。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语言要干净利落,决不拖泥带水。例如“自然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如1.2.3.4.5……”,在讲解相似数学概念时更要做到准确.规范和精炼,如“数与数字”“整除与除尽”“位数与数位”等。教师讲授“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能忽略“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其次,教师的讲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语言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不仅满足于讲清楚内容,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积极思考。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三、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我又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又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五、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