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民歌的传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凤阳民歌的传播研究

徐修润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省 239000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传播平台和互联网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比以往更加迅速,然而我们发现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民歌的传播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传播过程中发现凤阳民歌的传播数量、传播面均比较有限,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弘扬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方式,促进凤阳民歌的传播。

【关键词】:凤阳民歌;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21CXXL202

项目名称:抖音平台大学生群体传承的戏曲中的凤阳歌研究

引言

2011年5月23日,凤阳民歌获批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嘉靖年间周朝俊《红梅记》以文字形式记录凤阳民歌以来,凤阳民歌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凤阳人民的精神风貌,对于研究不同时代的历史具有很大的意义。凤阳民歌自诞生以来,不仅受到了全国各民族的群众的喜爱,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古代凤阳民歌的广泛传播主要是靠民歌艺人的卖艺和政府音乐机构的推广,但在新时期,以往凤阳民歌的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借助新型的传播媒介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铺平道路。

一、凤阳民歌传播研究现状

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为凤阳民歌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凤阳民歌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大数据可以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模式。以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信息技术、数字化传播方式帮助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走出传播困境,重现繁荣。

二、凤阳民歌传播陷入困境的原因

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然而凤阳民歌目前的表演区域还是局限于它的发源地凤阳县城内,传播方式也是传统的现场表演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观众人数很有限,这样的传播方式产生的传播效果是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传播主体的弱化或缺失

目前凤阳民歌的传播主题主要是凤阳民歌的传承人和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据统计,凤阳民歌的传承人数非常少,而且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但是一般不擅长利用新型传播技术推广自己的艺术作品。而作为政府文化部门,凤阳县的文化馆在弘扬凤阳民歌文化方面的工作也是长期未开展的。凤阳民歌的传承人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根据民众的文化需求,创作优秀的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开拓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改变传统的以报纸、电视为主的方式,多引进微视频、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从目前来看,凤阳民歌的传播主体功能是比较弱化的。

2.2传播客体的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情境、爱情生活、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对凤阳民歌反应特定时期的价值观念并不认同,能够产生共鸣的往往是年龄较大的老年群体,他们是凤阳民歌的粉丝,他们能自觉认同凤阳民歌对传统文化的歌颂,发自内心的认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传播客体人数较少,由于对电子设备、智能手机操作方式不熟悉,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也比较低。传播客体中还有一个数量比较庞大的群体,就是中小学生群体,但是他们接受凤阳民歌是被动的,是因为学校要求的,在未来的时间里是否能够参与到凤阳民歌的传播中来还是个未知数,我们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客体意愿反映至主体,共同努力将凤阳民歌文化发扬光大。

2.3 传播环境的巨变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传播模式几乎是单向的,信息由传播主体传播到接收客体结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而在目前的互联网模式下,极大地拉近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在线交流、直播交流、视频交流。传播客体任何的意见和建议随时都能反馈到传播主体处,使传播主体不得不以用户为中心,不得不深入了解人民内心真正的文化需求,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符合人民需求的凤阳民歌。传播技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传统的现场表演、文字传播向视频、音频、图像多种方式传播,凤阳民歌的传播要积极抓住这些新型的传播方式,通过各种移动终端积极的向大众推广。因此,为了提高凤阳民歌的传播效率必须接受传播环境巨变的现实,积极改变思路、扩宽传播路径、引进多种传播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凤阳民歌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给凤阳民歌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传播技术、新媒体技术等都会给凤阳民歌的传播带来颠覆性的转变。

3.1凤阳民歌传播的数字化

在凤阳民歌的人际传播阶段,传承人现场延长虽然声情并茂,观看效果极佳,但是传播对象有限,而且一场场的现场演出传播,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大。当凤阳民歌发展到大众传播阶段,可以将现场演出录制成电影、唱片等,但是画面质量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不是十分清晰,无法充分体现演员的动作情貌,而且保存时限也比较有限。当时代发展到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诸多问题,既能长久保存又有超高的清晰度,在联网的情况下,可以传播到任何的信息移动终端。

3.2凤阳民歌传播的媒体化

凤阳民歌自诞生以来已历时600余年,社会生活、劳动情景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原始的凤阳民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观众越来越少。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利用新媒体制作技术对原始的凤阳民歌进行重新包装,使其能满足现代人的喜好。用户大数据技术使得我们收集用户偏好有了更好的手段,凤阳民歌的传播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细致调查了解传播对象的喜好、收看时间、时长、次数,收集用户关心的话题,同时也要给观众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利和空间,使传播对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凤阳民歌的传播中来,这样才能拓宽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

3.4凤阳民歌传播的平台化

毋庸置疑,短视频是凤阳民歌传播的最佳形式,可以将传承人的音乐作品高保真的传输给受众。短视频平台非常适合诸如凤阳民歌这类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播。当下,人人都是参与者,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可在评论、点赞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满足与归属感。凤阳民歌的传承人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教学、演出、采风等原生态的工作生活录制成视频上传。除了自发的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外,还可以与平台合作,制造话题性传播,可以设定为凤阳民歌的历史、故事、传承人、凤阳民歌与其他民歌的关系等话题。

3.5凤阳民歌传播的市场化

所谓市场化,即把凤阳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推向市场,让受众通过收听收看凤阳民歌获得关于凤阳民歌的历史、凤阳民歌的曲调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消费这种音乐品牌获得娱乐和审美的满足。凤阳民歌传播的市场化可以做到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语

凤阳民歌是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当前网络传播时代,应积极适应互联网+非遗的传播模式,生产优秀的精良的数字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切实改善凤阳民歌的传播效果,充分释放凤阳民歌的文化能量,更有效地保护传承这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愁,留住文明。

参考文献

[1]孙传明 . 民族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

[2]吴晚屏.大数据时代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 (4):91-94.

[3]杨瑾.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民歌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7 (12): 110-113.

[4]邓宇航 .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以平地瑶“蝴蝶歌”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0(1): 164-170.

[5]周熙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凤阳花鼓保护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3):111-115 .

[6]刘利敏,马云.短视频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6,247.

[7]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文化产业,2018(14):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