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软岩隧道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

田家林

(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差,如开挖方法或支护参数选择不当很容易出现大变形,甚至出现塌方事故。在隧道勘察设计阶段,应详细做好地质勘察,为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对浅埋软岩段,应采用弱爆破或机械开挖、短开挖、强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尽可能减少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在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出现较大出入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关键词:软岩;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安全步距

引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将会在地形、地貌及地质背景复杂的西部山区修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软弱围岩、高地应力围岩、断层破碎带等复杂的地质状况。通常意义上,穿越这些地区的隧道统称为软岩隧道。软岩隧道开挖易造成围岩大变形,控制围岩变形也是软岩隧道开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穿越软弱地层的大跨度隧道而言,如果支护不强或支护不及时,将会发生塌方冒顶或二次衬砌严重开裂现象,将会给工程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威肋。

1、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变形特点

1.1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

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量较大,尤其是没有做好超前支护的路段,变形量明显。拱顶下沉量较大,在有水路段,水位变化率也较高。另外,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隧道积压明显,支护完成后应做好监测,防止围岩和衬砌结构变形进一步发展。

1.2围岩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幅度大

结合多个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施工监测的数据分析,隧道拱顶下沉和水平位移变形时间较长且呈现匀速增长的趋势。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观察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变形情况,以判定支护结构是否明显,并依据变形情况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如果拱顶沉降变形较大,如控制不当则会直接产生塌方、冒顶事故。如对水平位移控制不当,初期支护会侵入二次衬砌净空,甚至导致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破坏。

2、软岩隧道开挖施工

2.1开挖方法

根据K80+230~400段围岩级别(Ⅴ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显示的围岩情况,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

2.2开挖施工工艺

开挖过程中各台阶开挖与支护沿隧道方向错开,同步作业,开挖完成后即刻初喷4cm混凝土封闭工作面。开挖施工工艺如下:测量放样→超前支护→上台阶弧形断面开挖支护→作业面检查→中台阶开挖支护(两侧错开,可同时开挖)→下台阶开挖支护(分别开挖)→分段开挖隧底→仰拱施作。上、中、下台阶开挖过程中对稳定状态评估,若出现不稳定状态,及时停止上台阶开挖,对已完成段落进行加固,调整支护参数后再继续进行施工。上台阶弧形断面开挖:本段围岩钢拱架设计间距80cm,每循环开挖1榀,可根据围岩掉块情况适当缩短开挖长度,减小拱架间距。预留核心土长度宜为4~5m,宽度宜为开挖宽度1/3~1/2。开挖以机械开挖(单钩)为主,两侧拱脚辅以松动爆破的方式。两侧拱脚需进行弱爆破的,周边眼打设3~5个,间距50cm,单孔装药量根据松散程度0.5~1支(直径Φ32,单支长度30cm乳化炸药);辅助眼打设数量、间距与周边眼相同,装药量为1~2支。中、下台阶开挖:由于软岩隧道围岩破碎,且结合较差,中、下台阶以机械开挖为主,若存在孤石或较硬夹层时,采取弱爆破的方式,遵循“小间距、少装药”的原则(可隔孔装药)。开挖循环进尺保持与上台阶弧形断面相同。开挖时利用机械将上台阶拱脚挖出20~30cm,以确保钢拱架连接质量。隧底开挖:两侧下台阶开挖完成后2~3m后,及时进行隧底开挖并封闭成环。

2.3开挖注意事项

开挖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进行指挥,避免碰触超前小导管、已施工完成的钢拱架及锁脚小导管,以免造成坍塌、拱架扭曲变形、初期支护开裂、锁脚脱焊失效等情况。开挖时需弱爆破辅助的部位,钻孔深度不得超过拱架间距,以免造成滑塌。中台阶开挖过程中,左右两侧应错开2~3m,切忌两侧位于同一断。

3、隧道支护

3.1支护形式

加强锁脚及锁固。施工中上台阶变形最大,往往呈现出初期变形快的特点,导致上中台阶拱架连接困难,进一步加剧变形发展。上台阶拱脚初期变形为变形控制的重点,必须加强锁脚,必要时可增至2~3组(2根/组)。

锁固锚杆。由于拱脚处经锁脚锚杆约束,致使该处应力过于集中,往往出现拱架节点破坏,因此,同时设置拱架锁固锚杆于拱架连接板之间,并固定于拱架上,使拱架受力更趋均匀,避免拱架节点处因应力集中而破坏。

径向注浆。鉴于炭质板岩或板岩原状地层可注性不强,开挖后仅施作注浆管,据变形情况适时注浆补强,达到较理想的效果。通常大变形地段,将其纳入工序根据变形等级管理,在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注浆,既具有一定的可注性,又可最大程度遏制变形。

长锚杆。结合松动圈测试及施工实践,大变形地段采用7m长自进式锚杆,以加强拱架与围岩的连接力,与拱架、锁脚、注浆等措施共同形成初期支护体系。一般设置于边墙位置,双线隧道必要时设置为锁脚锚杆,水平向下打设。采用自进式,工效较低,对施工影响大,通过锚杆钻机调研及改装,在木寨岭隧道2#斜井进行了试验,工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统筹安排工序作业,可与立拱与锚喷平行作业,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3.2隧道支护注意事项

开挖后随即初喷混凝土,严格控制开挖间距,从而封闭围岩。随后,按照要求将锚杆、钢筋网及钢架设置到位,再以分层的方式复喷。各系统锚杆处均配套合适尺寸的钢垫板,并以焊接的方法将其与钢筋网、钢架稳定结合于一体,提高整体稳定性,避免偏位。有效处理钢架接头,避免接头布设在同一截面钢架拱部节点受力薄弱处。施工中充分考虑各向异性,针对薄弱部位做补强处理,提高整体稳定性。软弱围岩的变形以及受损最初见于某处或多处,后续将由于控制不当而向周边扩展,从而破坏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因此,隧道开挖后随即加强地质检查,对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做出判断,识别隧道应力集中的区域,再对此类部位采取加强支护措施,消除应力集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注浆也是隧道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在完成注浆作业后可借助浆液封堵围岩裂隙,消除水的渗漏通道,以免因渗漏水而破坏软弱围岩的稳定性。针对活动断裂带,处理时可采取帷幕注浆的方法,使得围岩堵水加固效果突出。面,易造成拱架整体下沉、脱落。中台阶、下台阶开挖时,切勿碰触连接钢板。隧道开挖完成后,观察工作面围岩岩质、节理发育程度、开挖面稳定状态、有无裂隙水等。一旦出现塌方迹象时(频繁掉块、出股状水带碎块),必须尽快撤离人员,制定处置方案,防止拱顶和边墙大范围坍塌。

结束语

软岩隧道围岩差且地质变化速度快,各施工工序严格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管控。根据施工效果和监控量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护参数,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预防坍塌、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促进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李耘宇,申裕峰,李之达,王广群,彭浩雄,梁倩.软岩浅埋隧道锚开挖方案比选研究[J/OL].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1-9[2021-12-13][2]贺伟.浅埋段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技术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0,16(9):347-349.

[3]麦伟雄,李喆.浅埋层状软岩隧道合理开挖方案研究[J].交通世界,2020(23):118-119.

[4]张楚.浅埋软岩公路隧道开挖方法优化[J].四川建筑,2020,40(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