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时代科技馆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时代科技馆创新

徐玉龙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  300201

摘要:新媒体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馆正迎来一场新的变革,国内科技馆都在追求建馆理念、展教内容、表现形式的创新,呈现出与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本文对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时代科技馆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播学;科技馆;创新

一、科学素养决定科技馆的品质

国内科技馆历经30多年的发展后,越来越注重对科普工作者(传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误区:普遍认为科普是一种服务工作,对科普辅导员讲解服务能力培养投入较多,但对科普展品研发人员的能力培养却略显不足。

笔者认为:如果把一件科普展品比作一期电视科教节目,那么研发人员就像是节目编导,节目品质则是编导科学素养和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辅导员相当于主持人角色,若不直接参与节目的采、编工作,则只能是节目的解读者和叙述者。诚然优秀的主持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节目收视率和影响力,却终究不能改变节目主题和所传播的科学信息。古人云: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展品研发是科技馆科学传播之“源”,展品是其“根”。二者若可得兼,相得益彰科普工作方有可能“细水长流”健康发展;否则,即使辅导讲解的服务水平出类拔萃,所谓的科普理念和科学传播也一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普事业必然不可能出现“枝繁叶茂”的景象。

二、学术视野决定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2.1科技馆学术概念模糊

“科技馆”国外通常称为“科学中心”(Science Center),是以举办现代科学技术展览、组织各种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中“馆”字的一项释义为:储藏、陈列文物或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近年来,业内一些有识之士习惯上把“科技馆”称作“科学博物馆”,全国科技馆的学术性团体——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也被下设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一个分支机构。2017年12月之后国内“科技馆”标准英文名统一规范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或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然而,国务院2015年3月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更令国内科技馆界尴尬的现状是:绝大多数科技馆中都没有馆藏科技文物。尽管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但科技馆一直以来的名实不副,加之与博物馆学的“缠夹不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科技馆学术体系的独立构建,还使现存的研究框架始终处于一种不完善状态。

2.2科技馆传播模式高度同质化

目前各地科技馆普遍缺乏创新:展示内容、形式设计高度雷同,无本地特色、无专业特色。下面以国家、省、地市级三座科技馆为例,比较其中主题展览的设置,分析国内科技馆传播模式同质化的现状。2009年9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0.2万㎡的中国科技馆,设有“儿童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4个特效影院;2013年10月开馆、建面3万㎡的山西省科技馆,设有“儿童科学乐园”“宇宙与生命”“数学展厅”“机器与动力”“走向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2个特效影院;2018年12月建成、布展面积约0.8万㎡的晋中科技馆,设有“儿童科技乐园”“生命健康”“探索与发现”“科技生活”“生态文明”五大主题展厅和1个科普影院。显而易见,目前各级科技馆均呈现出同质化传播模式—“大而全”的多主题设计。

2.3忽视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以上文中三座科技馆内主题相同的展厅“儿童科学(技)乐园”为例。将科普融入游戏娱乐,传播的科学信息简单而有趣,受众界定明确(3~8岁低龄儿童),是各科技馆中重复参观率最高、而且也是唯一限制人数的主题展厅。这里满足了儿童天性好奇和活泼好动的心理,成为他们在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科学知识的理想场所。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就“受众”界定以及科学“传播效果”而言,这种科普模式不啻是一种成功的模板。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有序、完整的传播符号将特定的科普信息蕴藏在展品中,同时满足既定受众多层次的需求,这就对科技馆自身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创建一座与众不同的现代科技馆,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技哲学及美学、各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传播、语言、心理、教育等多门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而且有职业责任必须同时注重“受众与科学传播效果”的研究。仔细查阅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诸如《科普研究》《科技传播》《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等学术期刊就会发现,国内在“公众理解科学”(PUS)理论各个层次上的研究都卓有成效;但针对“理解公众的科学”层面的探究却多少令人有些遗憾,客观地讲迄今为止并无太多学术拓展。

科普只是科学传播的一种手段,“科学传播效果”才是科普的终极目的。倘若混淆这一点,科普就会成为一种单向传播,其学术也会沦为与科普目的南辕北辙的一隅之见。

三、创新程度决定科技馆的未来之路

3.1创新场馆互联是科技馆发展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一大批科技博物馆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专业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水族馆、标本馆、天文馆及设有自然科学部的综合博物馆等不同场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来提供更深入的科普服务。据科技部公布的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科技类博物馆555个,2019年达到944个,9年间增长70.0%,发展势头迅猛。科技馆应加强与各类科普场馆的沟通联系,构建科学传播体系,特别是要增强科技与文化融合,提升科技场馆的人文氛围。

3.2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途径重新塑造了人们接触科学的方式。据2021年1月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超过半数的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可以断言,今后随着网络覆盖和手机应用的不断丰富,这一比例会日益扩大。科技馆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方式,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持续增强科技馆的影响力。

3.3创新科普理念是科技馆发展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科技馆作为我国科学传播的重要场所,一直把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作为科普的重要范畴。科普理念作为科技馆发展的灵魂,新形势下须重新思考、重新构建自然、人、社会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这是科技馆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结语

科学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科普模式的改变也非轻而易举,现有机制的完善更非一蹴而就。面对新时代,构建多元合作模式,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理论底蕴,将成为未来科技馆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善衍.我们正迎来科学博物馆的第四次创新[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2):6.

[2]李象益.蓬勃发展的世界科技馆.科技馆研究文选[C].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66.

[3]齐欣,赵洋,朱幼文.我国科技馆转变展览设计思路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J].科普研究,2012,7(3):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