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于文学翻译技巧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浅谈对于文学翻译技巧的几点思考

乌日格木吉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公安局

【摘要】翻译技巧与一定的问题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和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和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文学的文本特征十分明显,覆盖的范围虽然丰富却容易辨认。它包含了任务传记和古今小说,游记札记和艺术散文,电影电视及各种戏剧脚本,以及古典与现代诗歌,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歌词作品。

【关键词】浅谈   文学    翻译    工作    几点     技巧

翻译是现在很多人都比较羡慕的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如果想要做好翻译工作,可能这是需要我们做出很多的努力的,只有我们具备了相关翻译的素养,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成为一名翻译,这对于每一个想做翻译的人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值得大家的关注。其中文学翻译要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生活映像或心理映像,在翻译是就必须揭示出原作的风格,揭示出原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而文学的风格不只反映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上,还反映在作者的语言上。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与翻译实用文体不同,不是把内容传达正确就可以,还要尽力传达原作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味道,语言的活力等等。文学翻译的关键是要做到“神”、“形”统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究、理解和体验,努力感受它的“神韵”,要充分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这样有利于在翻译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总体思想,不致在翻译中变形。在实际翻译中,有的译者对原作局部进行有意的改动,造成整体风格的改变,这是由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驱使的。理想的状况是不要有改动。

二、要注重细节的翻译

要注重细节的翻译,包括关键字词句的翻译,“传神”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注意它们在此语境下的意义,还要广泛联系上下文,做到在整个作品中意义的连贯,不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传达原作的字句声色是“传神”的关键。要保留原作的情味与风格,就得尽量保持原作的句法。林语堂讲究字神句气,“字神”即“一字之逻辑意义之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原作的字句是原作的基础,是原作的外部形式,通过原作的“壳体”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精神气质,就得讲究“练字”、“遣词”,字斟句酌是文学翻译者的基本功。

三、要把握作者的行文特点,妥善处理作者特有的表现手法,如意识流

在以往的翻译中,有的翻译家把原作中本来比较混乱的意识流翻译得很通畅明晓;有的则将原本混乱的意识流翻译得也很“混乱”,这是由他们翻译时的策略选择决定的。所谓的策略选择,指的是文学翻译中选择“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用通俗的语言讲,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总是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异化与归化,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如巴金先生所言: “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译”。的确,翻译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异化与归化的运用都应保持一定的限度。当运用异化法时,这一限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语语言文化的限度,而是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度。也就是说,译者在运用异化法的时候,既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越译语读者的接受限度。采取归化译法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归化过头的倾向。所谓归化过头,不是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不顾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一味追求译文的通顺和优美,甚至在译文中使用一些具有独特的译语文体色彩的表达手段,读起来颇像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一样。这样的译文,虽然往往会博得一般读者的喜爱,但是可能会产生“文化误导”的副作用。

文学翻译中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是诗歌翻译,有人曾说过“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因为诗歌更集中地体现了语言与细想内容的完美结合,二者的完全传达难度非常大。因为文化心理的差异,诗歌写作传统的差异,在翻译中即便将原诗歌的思想内容传达出来,可是也往往以牺牲语言的美为代价,反之亦然。所以诗歌翻译需花费更多的精力,也更需要译者有语言天赋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协调化翻译中的音律、顿步、押韵等问题。

四、要注重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五、要注重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