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的问题及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的问题及措施

梁桂林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同乐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陆良  655600

摘要:人才是支持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的原动力,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提高事业单位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岗位进行合理设置。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岗位设置的方法,旨在提高事业单位中岗位设置的合理性,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保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切实为人才强化提供助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

引言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目标可以顺利实现,需要在单位内部设置合理、规范的岗位,通过岗位设置,帮助事业单位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进入新世纪后,事业单位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完善岗位设置,在实现员工合理分配的同时,全面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如不能及时找出有效的应对方式对其进行制止,将会使问题进一步扩大,为事业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1、岗位设置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全面展现出岗位设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在进行岗位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需要以改革和稳定作为基础目标,在事业单位岗位建设方面,促进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确保不同人才可以在岗位中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其次,坚持主次融合的专业设置。在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中,包含了许多部门,同时也涉及了许多人才,有专业性人才、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单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岗位设置时需要保障设置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1]。最后,坚持总体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基础原则。事业单位内部人才结构优化,是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的终极目标,将总体控制和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事业单位的人才结构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实现岗位结构优化,提高人才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素质。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方式落后

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在多个事业单位中也客观存在,同样影响了岗位设置的最终效果。首先,许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工作往往仍然采用“职称管理”的形式,这种管理方式比较依赖单位领导层的主观意识,客观性有所欠缺,这就会导致岗位设置不合理。另一方面,还有许多事业单位采用“尽快安置”的管理方式,即只重视人员安排的效率,并没有对岗位和人才素质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某人才前来应聘财务管理方面的职位,但实际上该人才更加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如果事业单位没有对岗位特性和人才特征进行研究,直接将其安排到财务管理的职位上,就会导致岗位设置不合理[2]。管理方式的落后会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因此需要重视管理方式的优化,以保证事业单位发展水平的提升。

2.2岗位设置比例不合理

许多事业单位都存在不同岗位设置比例失调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技术岗位设置当中尤其常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晋升最终流向高级技术岗位,但纺锤形的人员结构抑制了专业人员的晋升发展,一味地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并不是解决办法,也会导致单位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也有部分单位的技术岗位内部比例失调,主系列技术岗位数量过多,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严重压缩,这也会造成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结构失调,进而影响单位的正常发展。岗位比例设置不合理在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当中也很常见,常常会使单位内部工作重心偏移,使单位工作无法实现既定计划。

2.3岗位设置目的不够明确

对于岗位设置而言,该模式的出现就是改变传统的岗位用人方式,在实践工作中激发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对岗位进行认可,不断提升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用价值,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岗位工作中,切实为社会与人们做出贡献。但在目前社会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岗位设置认识不够深入,未能正确认识到岗位设置对单位本身带来的帮助,甚至误认为岗位设置不过是形式化、流程化[3]。与此同时,正是由于领导认识不够明确,没有真正了解到岗位设置是实现现代化管理,改善以往铁饭碗弊端的重要决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岗位设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使得岗位设置的顺利开展受到阻碍。

3、改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问题的措施

3.1优化聘用人员管理机制

(1)对聘用人员开展考核,建立起完备的考核机制。对于新任用的人才,要注意对其进行考核,明确其个人能力,进而明确其与所应聘岗位的适配性,如发现该人才的能力不适合其所应聘的岗位,则要与其协商进行岗位调剂,保证人才分配的科学性,进而使各个岗位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对有竞争的高级技术岗位,保证竞聘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在进行岗位聘用前,要保证岗位聘用流程的公平和公开,保证岗位聘用工作的合理合法。例如,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使职工全面了解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工作的流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同时也能使聘用人员得到全方位的管理,强化岗位聘用工作的效果。

3.2改变传统观念,实施因事设岗

为了促使岗位设置顺利落实,单位领导要提高认知,改变传统观念,将岗位设置作为单位重中之重的任务,详细了解与岗位设置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深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领导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岗位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准则,实现岗位职责与任务的准确细分,统筹确定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通过因事设岗,促使每个部门能够满足单位发展的需求,提升工作质量。

3.3制定明确的岗位设置目标

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效率,与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想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成果,就必须明确岗位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首先,单位应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准确掌握岗位设置的相关政策制度,结合工作需要设置岗位,到同行业中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定期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团队进行“把脉”授课,传递工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岗位。其次,坚持做到明确岗位设置是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要围绕人尽其才、合理科学、统筹发展的目的,不能随意设置。

3.4制定上岗要求

想要提高事业单位岗位的设置水平,还需要制定完善的上岗要求,对上岗流程进行规范。首先,要避免将上岗要求设置得过高,否则人才很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其次,在设置上岗要求时要根据单位的需求实际调整规定。例如,目前比较缺少档案管理人才,就要适当下调档案管理岗位的上岗要求,保证能够获得充足的人才供给。最后,在设置上岗要求时,除了要考虑单位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大众特点制定上岗规定。例如,在制定会计岗位的上岗要求时,就要考虑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情况、会计类毕业生的数量等条件,以保证上岗要求的制定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当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要采用多种优化方法,提升岗位设置质量,最大限度发挥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 阮雅璇.国有企业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经济管理文摘,2021(06):88-89.

[2] 时晓燕.岗位设置对企业人力资源工资成本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7(09):137.

[3] 林美燕.试析岗位设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导向性[J].中外企业家,2020(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