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航站楼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闫小飞,胡祖波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400020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40002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越发密切,航空成为了长距离交通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为人们出行服务,航站楼的建设要求应不断提升,要应用到多种技术来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围绕着航站楼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展开论述,从工艺流程入手分析超长混凝土施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裂缝控制技术应用要点,以期为施工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超长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保障航站楼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航站楼;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引言

在人类现代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航空出行,航站楼需要容纳巨大的人流量,除了为乘客提供等待航班的休息区之外,还要有提供吃喝娱乐等服务的区域。因此航站楼都是大结构、大跨度工程,在施工中往往要应用到超长混凝土施工工艺,这就对施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需要施工方在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有效的裂缝控制技术,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从而保证航站楼结构稳定、质量合格。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划分为五个区域ZONE1、ZONE2、ZONE3、ZONE4、ZONE5。其中ZONE1-ZONE4连为整体,为航站楼主体部分,东侧接6个廊桥,西南角为ZONE5,是航站楼锅炉水池等附属设施的区域,与航站楼独立分开,地面以下有排污管道与ZONE4连接。

地面层混凝土梁和板与部分承台基础连接,混凝土板与梁定标高一致,地面层完成铺装后顶标高为+2.39。基础以上结构分为地面层、LEVEL1和LEVEL2,各楼层板间高度分别为5.8m和6.3m,层间设置混凝土柱,LEVEL1、LEVEL2同样采用梁板式结构。

二、梁板超长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1钢筋施工

在进行板的底部钢筋布置时,要将长跨方向钢筋置于上排,而短跨方向钢筋置于下排。在进行板面钢筋布置时,要保证长跨钢筋布置在上网内侧而短跨钢筋布置在上网外侧。如果梁底和板处于平行状态时,要保证下部钢筋能够正确放置在梁内并在梁下部钢筋上方。板上包含的负筋端头要以直钩作为主要形式,并且要做好双向受力筋的绑扎工作,绑扎前先做好弹线工作,保证绑扎质量,同时要保证下层和上层弯钩具备相反的方向,并放置好相应的保护垫块。在对此梁和板的交叉位置保证板筋处于上层,而次梁筋则在中层,主梁筋位于下层。箍筋的接头保证交错,且位于纵向架立筋处。设置层间垫是按照短钢筋进行设置,并保持合理的间距。

在进行梁纵筋的设置过程中,应当依照单一方向的相同保护层上设置主次梁梁面纵筋,其他方向的主次梁梁面纵筋则需要放置在下排,并依据布筋原则进行布筋,同时要保证两个方向的梁筋呈现交错放置的状态。在主梁和次梁交接处,依照图纸进行主次梁的钢筋搭接位置的加密作业,保证直径肢数和主梁保持一致。如果以梁的腰筋作为构造设置要保证两端锚的规范设置。要保证受力筋保持垂直之外,还要将弯钩叠合处依照受力筋的方向进行绑扎工作。保证箍筋的平直程度以及开口错开程度。所有的间距依照施工图纸中参数进行设置。

2模板施工技术

通过竹胶板和木方对梁板侧模进行封头,如果存在较大的缝隙则需要用泡沫填充剂进行填充。

3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首先混凝土选择C45混凝土,浇筑工具分为混凝土拖泵和泵车两种设备,浇筑时要按照先梁后板的顺序进行浇筑。在泵车和拖泵两种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应当依照浇筑半径进行选择,浇筑半径不足30m时,选择泵车浇筑,超过30m时,则可以选择混凝土拖泵进行浇筑。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选择从梁板一端开始浇筑,先完成梁的浇筑过程,分层浇筑成阶梯状,当浇筑物到达板底时再与板的混凝土进行统一浇筑,阶梯延伸的过程也是楼板混凝土浇筑推进的过程。在振捣过程中应当与浇筑过程进行有效配合,保证前一层的下料速度合适,彻底振捣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层的下料工作。在控制振捣棒的时候应保持振捣棒快速插入混凝土,然后缓慢提起,保证振捣棒的插入点排布均匀,移动控制有序,避免出现漏振的问题。如果梁柱节点存在密集度较高的钢筋,则需要替换较小的振捣棒进行振捣。完成振捣之后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平同时对混凝土的标高进行复查。当发现混凝土标高不够且需要浇筑新的混凝土时,如果混凝土尚未初凝,需先使用振捣棒充分振动旧混凝土后,才能浇筑新混凝土;如果混凝土已经初凝,则需要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凿毛操作,再将混凝土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最后再浇筑新混凝土。保证振捣操作的有效间距,使得新旧混凝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合。

4养护技术

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要保证其达到初凝后,再用水覆盖混凝土表面,在规范要求的养护期内,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养护。

三、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1原材料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可能出现的裂缝病害,需要对混凝土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控制措施如下:在混凝土的不同材料占比中要保证集料的占比不低于80%。应当尽量选择更加接近球形同时表面较为光滑的集料,同时在对剂量进行测定时,应保证矿物含量、含水量和密度都应当符合施工设计要求。采用符合施工设计要求的材料能够有效的降低水泥砂浆的使用量,同时在经过充分的拌合后,能够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发生裂缝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为了降低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水化反应程度,应当选择低热水泥同时要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常规的设计强度应当以56D或90D为标准,该标准下的水泥用量减少达80kg/m

3。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外加剂的使用量和类型进行控制,比如在混凝土中插入水泥质量约0.3%的减水剂,这能有效的降低混凝土的热量散失效应,同时使得混凝土在硬化时的温度走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2材料配合比

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能够很大程度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除了有效的控制水泥使用量之外,还应在具体的混凝土配置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计算来设定科学的配合比,对于不同结构尺寸以及位置的混凝土选择不同的骨料以及水泥砂浆,同时对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的调整能够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自身性能。在混凝土制作的首道工序是应当做好标准段的混凝土结构质量验收工作,依据混凝土的原料组成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混凝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考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施工时间和施工工艺,从而使混凝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得到有效的落实,更好的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

3混凝土施工工艺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受到了周边环境温度的影响,浇筑过程中的混凝土温度越高其产生的水热反应越强烈,放热速度越快。随着浇筑温度的不断升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也会呈现相应的升高趋势。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需要在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直接控制措施为将原材料和冷水进行直接接触,从而使得原材料的温度降低。除此之外,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可以在混凝土内部施加冷却水管,通过水温来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控制。

4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混凝土裂缝区域通常处于混凝土结构较为薄弱的区域,因此为了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就需要加强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通过对混凝土的浇筑工序进行有效控制,实现良好的浇筑效果,同时保证混凝土在拌制生产以及浇筑过程中对温度变化的监测,避免在雨天开展混凝土浇筑工作。依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及混凝土的等级制定相应的养护措施,使得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能够保证表面湿润,降低混凝土因收缩应力而形成的裂缝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航空途径来实现跨省、跨国出行,这就要求各方加强对航站楼的重视。对于施工方而言,就是要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掌握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应用要点,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和要求进行混凝土作业,合理选择原材料,不断调整优化混凝土配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同时重视技术交底和养护工作,切实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裂缝。

参考文献

[1] 李进.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17, 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