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探讨

魏笑

高邮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心,江苏 扬州 225600

摘要: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加快了村庄规划建设的进程,村庄的功能布局和自然风貌也在产生重大改变,各个地区的人文风貌也被凸显了出来。村庄规划与设计部门应当明确村庄规划建设的基本模式,并努力促进村庄规划建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地探究,希望以此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策略

引言

村庄是农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做好村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村庄的实际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以此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效果。

1 村庄规划建设的基本模式

1.1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类型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类型特别适合于地处山区的小村落规划建设。因为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民居分散,各个村落散布于山野、谷地、城郊、城中等各种地方,交通通讯、经济基础环境、民居景观、风俗习惯等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分门别类规范建造。相对城中村应当列入县城建筑整体规划范围,并统一按照城镇化的标准规格建造;相对偏远村庄应着力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筑,并整合迁建久居深山的较滞后村落;民俗村依据本地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制定建筑风格和居住项目,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人文思想,保存地方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文明融合以凸显地方人文特征;边境村落则根据当地天然风光和边境生活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打造富有中国地方民族特色的新型高品质的边境村落[1]

1.2 拾级而上、批次推进类型

拾级而上、批次推进类型适合较大型经济发展区内的村庄建设施工。因为全国范围内村庄面宽量大,发展状况也有区别,村庄规划建设应当依托本地资源和条件,适当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实施电网改建、修街补路、计算机网络通信、民居工程,以构建环境优良、生活祥和文明、社会经济发达的现代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工程均由财政拨款补助,并遵循"方案设计超前化,基础建设现代化,村镇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民日常生活城镇化"的方式,标准化、高起步地建成。小范围环境改善型村庄外围新房较多,但村内宅院严格陈旧、空心甚至荒废,而传统农村环境改善型较为轻松,其村庄规划建设工程中应使用传统农村的原水电路基础,完善设施和危旧破屋,整改建筑空心,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清除年久失修、无人居住、乱搭滥建、损坏较重的旧住宅和圈舍,并开展农村民生自来水修建和户用沼气工程,兴建新村新住宅。渐进式改良型乡村由于民风优良,人民生活殷实,为维持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其规划建筑应从总体结构的优美合理、便于村民生活需要入手,进行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以保证较为完善的水电基础设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施工难度和投资压力[2]。在有条件的地区,计划建造村民公寓,并配合以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大规模改良型乡村区位置较为边远,社会经济欠发达,民居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乱搭滥建、乱占宅基地问题比较突出,其规划建筑分期进行:前期以旧房改建为主要方式;中期则以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周边环境整治为重点;后期则以优化农村住宅庭院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村庄建设规划重点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重点,并将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基础设施农村、循环农村、精准农村、休闲农村、生态化农业园区,兴修水利工程,改良地基造田,绿化乡村,净化农村环境,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和村民公寓,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新村沃土的幸福家乡。

1.3 名胜保护、历史传承类型

名胜保护、人文历史传承类型,更适合拥有历史名胜古迹的村庄规划建设。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工作时必须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景观资源,同时进行对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风光景观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合理保存景观、植被水体、地形和自然环境,保持当地的特色景观和传统民俗习惯;突出历史时期、城乡、区域和民族,合理开发利用历史传统文化资源,深挖自然、经济、历史、人文、民俗底蕴;构筑整齐秀丽的仿古群落和景观园林式村落,重点进行村庄空间、街道、墓地、历史建筑和区域景观一带绿化美化工程,与古建筑、古遗迹相互映照,形成错落有致、流程再造、有机延伸、民族特色浓郁、时代性强烈的区域风貌景观;精心策划设计地方名胜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史迹建筑与人文遗存的生态多样性和原有地质景观,突出山水、田野、村庄、宅院的格局,构成与山脉、溪流、绿荫、花草、村落、古风、民情等浑然一体的地方文明景观;积极兴办原生文化产业和旅游观光产品,宣传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推动地方文物保护、村镇建设、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3]

2 村庄规划建设的保障措施

2.1 科学规划村庄布局结构

村庄规划建设,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乡村的振兴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以旧村改建为基础,以村民需要为基础,以当地实力为基础,求真务实地做好规划、设计与执行工作,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特点、空间与规划时间,合理务实,严格执行节俭,量力而行,节土节材。充分重视民意,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2.2 拓展经费筹集途径

建立村庄规划建设专项基金是地方财政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资金扶持工作的最好做法之一,因此,政府要合理利用支农基金,把村庄规划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财务预算中,并通过以奖、贷、投等手段,支持在集体经济水平较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地区进行公共项目。同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城乡各界合力参与乡村公共工程建设,实施乡村建设重大财源工程,引入农村重大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投建更现代化的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4]

2.3 健全村庄规划建设用地制度

用地调控是村庄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政府应当统筹兼顾农村建设土地使用管理与控制,合理配置村庄建设用地,并充分考虑村民的住房情况、社会产品发展布局、农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型农业建设项目用地的有关工作[5]。认真整理农用耕地,复垦废弃地和闲散地,严格规范耕地流程,适当集中合并为农业居民点,或向中村、小城镇社区集中。强化土地行政监管执法,加强土地资源占补的平衡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稳妥安排失地农民生产生活,迅速解决后顾之忧。

2.4 创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机制

强化主导、实现宗旨是村庄规划工程建设的关键保障,因此在村庄规划工程建设中,就应该形成长效机制,落实党组织的统一带领、民主集中制、决定和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集合各类经济社会重要资源和能力,做好科技咨询服务与引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综合性组织部署,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制订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村镇的基本性质和工程建设的规模、速度、标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村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有效促进村庄规划的落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科学规划村庄布局结构、拓展经费筹集途径、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制度机制等方法,切实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智阳.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村庄规划探讨[J].2021.

[2]侯绍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6):1.

[3]王铎,王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2):2.